1. 首页 > 体育赛事

瑞典vs法国历史-瑞典vs法国历史战绩

世界杯历史上有哪些经典对决?

瑞典vs法国历史-瑞典vs法国历史战绩

世界杯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对决,下面是一些例子:

1950年世界杯决赛:葡萄牙 vs 英格兰

1958年世界杯决赛:巴西 vs 英格兰

1966年世界杯决赛:英格兰 vs 德国

10年世界杯决赛:巴西 vs 德国

1982年世界杯决赛:意大利 vs 西班牙

1986年世界杯决赛:阿根廷 vs 德国

1990年世界杯决赛:意大利 vs 德国

1994年世界杯决赛:巴西 vs 德国

2002年世界杯决赛:巴西 vs 德国

2010年世界杯决赛:西班牙 vs 荷兰

这些对决中,有许多比赛都被认为是世界杯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外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大海战?

知道一些 但是知乎的介绍全面点 转你看看

作者:王昊尘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第乌海战(1509年2月)

对战双方:葡萄牙VS穆斯林联合舰队

双方军力:葡萄牙18艘帆船,不到2000人,穆斯林联军100艘老式单桅帆船,万余人。

作战结果:葡军胜。葡军只有几十人受伤,没有舰只沉没,阿拉伯军伤亡过半。

此战意义:阿拉伯人丧失了在印度洋的制海权,印度洋沿岸的东非,阿拉伯半岛,印度等地区先后被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此战也掀开了风帆火炮的新时代。

2、英吉利海峡海战(1588年7月)

对战双方:英国VS西班牙

双方军力:英国为海盗头子德雷克指挥的几十艘小型劫掠船,灵活性强,远程火力占优。西班牙为“无敌舰队”全部主力,超过100艘,军舰体型大,火炮口径大。

作战结果:英军胜。英国仅损失10余艘船,数百人,西班牙“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意义:英国逐渐掌握大西洋制海权,殖民,掠夺,贸易等方面都占据了主动,为日后的“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西班牙从海上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从此一蹶不振。

3、三次英荷海战(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

对战双方:英国VS荷兰

作战结果:荷兰胜。英国虽然在后两次英荷战争中都失败了,但是凭借着强大的国力支持不败反胜。荷兰除了在海战中和英国消耗外,还要和法国在陆战中交锋,最终国力消耗殆尽。

此战意义:荷兰虽然在战争中战胜了英国,但是在英法双方面的压迫下,最终以出让部分商业利益为代价换取和平。历经20多年的英荷战争严重削弱了荷兰的海上霸权,为英国的海上强权建立打下基础。此外,英荷海战普遍被军事学家当作现代海战的起源。

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02-1704年)

对战双方:法国VS英国(有部分荷兰和西班牙舰队)

作战结果:英国胜。法国在2年的海战中消耗了几乎所有的大型舰只,而英国的损失则相对较小。

此战意义:法国海军此后仅仅只能保卫本土和殖民地,再也无力和英国争夺海上霸主的地位。

5、魁贝伦湾海战(1759年11月20日)

对战双方:英国VS法国

双方军力:英军38艘战舰,法军26艘战舰

作战结果:英军胜。英军仅有2艘船受伤,法军则有7艘沉没。

此战意义:英军的胜利使得英国彻底控制了北美的制海权,法军在美国南部和加拿大的军队步履维艰,最终被英军赶出北美。

6、斯文斯克桑海战(1790年7月9日-10日)

对战双方:瑞典VS俄国

双方军力:瑞军195艘海岸军舰,俄军140艘军舰。

作战结果:瑞军胜。俄军攻击损失64艘军舰,伤亡7500人,瑞军仅损失4艘军舰和300人。

此战意义:俄国妄图称霸波罗的海的美梦破碎,使得俄国开始向远东扩张。瑞典虽然胜利,但是在此前的几次小战役中风帆舰队损失惨重。国力的差距使得俄国逐渐在19世纪开始统治波罗的海。

7、特拉法尔加海战(1805年10月21日)

对战双方:英国VS法国(有部分西班牙舰队)

双方军力:英法舰队各有33艘主力战列舰。

作战结果:英军胜。法军损失了20艘军舰,伤亡5000余人,英军仅损失3艘军舰,伤亡600人。

此战意义:特拉法尔加海战作为拿破仑战争(1793-1815年)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海战的失败使得拿破仑不得不颁布“大陆封锁令”,使得殖民地的物资无法进入欧洲大陆,也间接导致了法国最终的战败。

铁甲舰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利萨海战(1886年7月20日)

对战双方:意大利VS奥地利

双方军力:意军17艘铁甲舰,奥军11艘铁甲舰

作战结果:奥军胜。意军舰队损失殆尽。

此战意义:利萨海战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铁甲舰对战,双方舰队都没有使用风帆,而是用蒸汽作为动力。

2、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

对战双方:中国清朝VS日本

双方军力:清军12艘主力舰,日军10艘。

作战结果:日军胜。清军损失6艘军舰,日军仅有两艘军舰受伤。

此战意义:开启了日本称霸太平洋的大门。

3、对马海战(1905年5月27日)

对战双方:俄国VS日本

双方军力:俄军,日军各有12艘战列舰。

作战结果:日军胜。俄军损失全部战列舰。

此战意义:日本正式确立在太平洋的统治地位,俄国海军则一蹶不振。

战列舰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

对战双方:英国VS德国

双方军力:英军151艘舰,德军101艘舰队。

作战结果:德军胜。英军损失11万吨,德军损失6万吨。

此战意义:德国虽然胜利,但是德国舰队仍然被封锁在港口内,其水面舰队在整个一战期间没有对英国的海上补给线造成实质性的打击。

现代海战时期(20世纪40年代-)

从1940年英军使用航母空袭塔兰托湾开始,海战逐渐进入了以航空母舰为标志的时代。二战中像马耳他海战,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珊瑚海海战,瓜岛海战,马里亚纳群岛海战,菲律宾海战等都是以航母为中心展开的。

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航母为中心的包括驱逐舰,护卫舰,预警机,反潜机等的航母战斗群逐渐成为海战的主要模式,军舰小型化也成为了必然趋势。时值今日,随着导弹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以导弹作为主要作战武器将成为海战的发展趋势。

瑞典的前生是怎样的?瑞典国是如何崛起的?

说起瑞典人,给人的印象总是很内敛、温和、勤劳,同时又有着冷漠、抑郁、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等骂名。不过近段时间发生了一些事情,让很多中国人认识到了瑞典人厉害的一面。实际上,在1000多年前,瑞典人就已经很厉害了。中国与瑞典相聚十分遥远,自古也没有交往过,所以中国人对瑞典的印象,形成时间短暂,可谓盲人摸象,难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海盗军团

瑞典人最早登上历史舞台,并不是在瑞典本土,而是在西欧。

793年6月8日,相当于中国唐德宗贞元九年,英国海岸一小岛上的林迪斯法恩修道院突然遭到一群野蛮人袭击——他们驾着奇形怪状的小船登陆,然后持刀冲进修道院,见人就砍,见金子就抢,把隐居世外的上帝家园变成了燃着烈焰的火狱。从此,欧洲人把这些人叫做“维京”,即古英语“海盗”之意。

之后,这群野蛮人又袭击了英国、法国、德意志、意大利等地区的许多修道院和城镇。他们不仅入侵了海岸,还沿着河道进入内地,一度围攻巴黎多年。他们沿途放火,抢劫财富,无所顾忌。他们乘坐快船,来无影去无踪,欧洲君王们拿他们毫无办法。

渐渐地,维京人不再满足于抢了就走的生活方式,开始从北方移民到西欧,建立了几个海外维京国家。维京人逐渐接受了上帝的福音,成为天主教徒,甚至还参加十字军东征,既夺取地盘,也给自己的侵略历史洗白。于是,维京海盗的残暴渐渐被淡忘,加入了欧洲主流社会。

在东欧,维京人来到了俄罗斯大地。862年维京卫队领袖留里克夺取了诺夫哥罗德城,建立了留里克王朝,开始统治俄罗斯。如同西欧的维京人一样,东欧的维京人在掌权后,也渐渐放弃了劫掠,转为定居生活,改信了东正教,与东斯拉夫人融为一体。

国家崛起

维京人是现代北欧斯堪的纳维亚诸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们后来逐渐分化为瑞典、丹麦、挪威、冰岛等几个国家。瑞典民族形成的概貌如下:

一是生活地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原有许多部族。0-995年,斯德哥尔摩地区瑞典部族领袖“胜利者”埃里克发动征服战争,击败了北部乌普萨拉的军队,将乌普萨拉并入瑞典。他的儿子奥洛夫(995-约1020)又征服了瑞典西南部的哥德兰地区。至此瑞典主要生活地域形成。

二是宗教信仰。北欧人原本信仰多神教,奉奥丁为主神。今天好莱坞还经常拿奥丁儿子托尔、洛基之类的北欧神仙说事,拍超级英雄**,解构重释北欧神话。不过,奥洛夫受了德意志传教士的影响,改信了天主教。他及后继者可能通过武力手段强迫北欧民众也接受洗礼,改宗基督。

第三是体系。北欧各部族争斗不休,瑞典也很不稳定。瑞典先后与丹麦、挪威等其他北欧国家合并过。14世纪末,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一统北欧,建立了包括丹麦、挪威、瑞典在内的卡尔马联盟。卡尔马联盟和之前说过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十分相似,由各国贵族公推一位国王同时统治各国,但各国内政仍各行其是。1523年瑞典发生叛乱,脱离卡尔马联盟,现代瑞典的前身终于形成。

北方帝国

1523年,古斯塔夫·瓦萨领导瑞典贵族起兵反抗卡尔马联盟,取得胜利,建立了瓦萨王朝。从此,瑞典独立。

瓦萨王朝早期君主颇有作为。在古斯塔夫一世(1523-1560)统治时期,欧洲宗教改革正方兴未艾。1519年,德意志人马丁·路德发表《95条论纲》,公开批判罗马教廷,建立新教路德宗。古斯塔夫一世断然接受新教,使瑞典成为第一个举国改宗的国家。他借新教打击天主教,将大量地产收归国王,确立世袭君主制,建立了官僚体系,设立了庞大的常备军。

古斯塔夫一世死后,王位发生争夺。最终,王子约翰(1568-1592)获得王位。约翰执政风格保守,一度想恢复天主教,但未成功。约翰之子西吉斯孟德(1592-1604)继位后,积极参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王选,当上了波兰国王。可因为长居波兰,加上倾向天主教,导致国内生变,查理九世(1604-1611)上台。

查理九世之子古斯塔夫二世(1611-1632)是一位杰出的诸兵种合成作战专家,他开创了炮、骑、步协同战法,带出了一支全欧洲最强的军队。凭借精兵强将,瑞典征服了爱沙尼亚地区,击败了想恢复瑞典王位的波兰,夺取了俄罗斯出海口。瑞典还介入欧陆三十年战争,结果伟大的国王在吕岑战役中阵亡。

古斯塔夫二世之女克里斯蒂娜继位(1632-1654)。虽然在她任上结束了三十年战争(1648),获取了波罗的海南岸波美拉尼亚地区和不莱梅自由市,但她更关心的是知识和宗教。1654年,克里斯蒂娜改宗天主教,抛弃王位,搬到了罗马城居住,直到1689年去世。不过教皇对这个皈依者很不客气,骂她是“没有王国的女王,没有信仰的基督徒,没有羞耻的女人”。

和堂妹不同,查理十世(1654-1660)是个战争狂人。在他任上,瑞典再次大败波兰和丹麦联军,进兵华沙城。有一天,查理十世得了感冒,仍坚持在冰天雪地里检阅部队,结果感冒加重,受到不当治疗后反而发展成肺炎和败血症,最终一命呜呼。

查理十世之子查理十一(1660-16)开创了瑞典历史最辉煌岁月。1678年,瑞典结束它被法国拖入的对荷兰、丹麦战争,开始享受和平。1693年,瑞典议会正式宣布,王权不受议会限制,查理十一实现了绝对专制统治。利用无限权力,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强大。

打回原形

查理十一之子查理十二(16-1718)继承了父祖的雄才大略和勃勃野心,然而他的野心与另一位著名君主的野心撞在一起,后者就是俄国的彼得一世。1700年,俄国联合丹麦、挪威、波兰和萨克森挑战瑞典,发动大北方战争,被查理十二逐一击溃。但当彼得一世向瑞典求和时,他傲慢地拒绝了,并决心一举摧毁俄军。然而,天不遂人愿,俄军于1709年在波尔塔瓦战役击溃了查理十二,后者只身跑到土耳其求助,靠三寸不烂之舌挑起了俄土战争。但俄军从芬兰和波兰对瑞典展开围攻,使查理十二陷入重围,他本人于1718年被一颗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炮弹炸死。1721年,俄瑞停战,俄国夺取了圣彼得堡及周边地区。

查理十二死后,瑞典议会再次夺取权力,终结了绝对专制。同时,由于被俄国击败感到耻辱,一部分瑞典贵族和军官组建了“军帽党”,主导议会,力主夺回故土。1741、1756年,瑞典两度对俄开战,结果均遭失败,不但故土未归,还丢了整个芬兰和波罗的海南岸。两百年牛逼帝国宣告终结。

启蒙开化

瑞典帝国瓦解后,瑞典人只好专心处理内政。古斯塔夫三世(1771-1792)通过推翻了贵族议会,重建君主绝对专制。专制不仅没有妨碍瑞典进步,反而因压制贵族特权、向平民开放职位,而更有利于政治民主化。从此,瑞典进入了“开明专制”时代。(波兰要是早学瑞典,也不至于亡国灭种。)

在“开明专制”时期,瑞典虽未进行军事扩张,但仍不断参加欧洲战事,包括阻挠法国革命、对抗拿破仑,甚至远道去美国支援美国独立。对内,建立科学院,推广教育,推行自由贸易,经济发展迅速。

瑞典专制政体的可持续性深受国王个人能力影响。1809年,古斯塔夫四世(1792-1809)被迫退位,瑞典议会重新夺取权力,逼迫新国王查理十三(1809-1818)签署宪法。查理十三本来打算恢复王权,但因身体不好,无法实行,于是君主立宪制就这样勉勉强强地瑞典维持下来了。

1814年,因个人亲戚关系,查理十三继承了挪威王位,成为挪威的查理二世,瑞典与挪威合并。合并的新国家一度又成为欧洲大国。然而,挪威最终于1905年与瑞典和平分手,瑞典版图再次恢复原状。

查理十三无子嗣,他的家族也面临绝后。因此,查理十三被迫选择收养一个儿子作为继承人。这个人选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他选择了和瑞典王室有亲戚关系的法兰西帝国元帅贝纳多特,后者于1818年继位成为瑞典国王卡尔十四。(由于语言变化,“查理”在瑞典语中渐渐转为“卡尔”)虽然他姓贝纳多特,不过出于安抚瑞典人的需要,他还是沿用了“瓦萨王朝”这个朝号。卡尔十四学习了前主人拿破仑的统治风格,推行保守、专制的政策,受到不少反对。在摄政期间,卡尔于1814年为瑞典争取到永久中立国地位。1844年,卡尔十四去世。

社会先锋

北欧社会传统不同于欧洲大陆。在古代,北欧出过许多知名的女性君主。大量女性参与海盗劫掠,以至于女海盗成了北欧文化的独特印记。接受天主教后,瑞典社会向欧陆看齐,学起了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那一套。

但是,优秀传统总不会轻易被抹杀。奥斯卡一世(1844-1859)统治时期,瑞典在欧洲率先引入了男女平等继承制。卡尔十五(1859-1872)时期,瑞典率先宣布成年女性为独立个人,不受丈夫或其他男人支配。这样,女性便可以从事各种社会职业,独立地在社会上生活。古斯塔夫五世(1907-1950)统治时期,瑞典终于在1919年通过了男女平等普选权法,从而成为欧洲第一批赋予女性普选权的国家之一。(另一个是1917年的苏维埃俄国)

在今天,瑞典不参加工作的男性(所谓家庭主夫)几乎和家庭主妇一样多,是世界上极少见的男女参工率相当的国家。瑞典女性的身影在各阶层、各行业都十分引人注目。

瑞典还实行了独特的社会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中既有古代海盗互助的影子,又受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该模式特点是:私有制为主,自由投资、自由贸易,同时又实行高税收、高,保护工会和劳资集体谈判。瑞典模式在战后几十年中保障了瑞典经济的高增长,保持了较高的生活水准和较低的贫富差距。

但瑞典经济体系决非完美。瑞典模式在一个高度融合的小国才得以成功实施,很难在其他国家复制。在经济形势日趋动荡的今天,瑞典模式也无法一成不变。90年代初,瑞典发生房地产泡沫,地产价格蒸发三分之二,金融体系陷入混乱。而今,由于危机冲击和经济体系僵化,瑞典已出现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的迹象。更糟糕的是,大量移民的无序涌入恶化了瑞典的社会治安,也扰乱了就业市场。近年来,一些瑞典政客已着手对经济进行改革,减少劳工保护,进一步开放市场,力图恢复瑞典经济的竞争力。

话语霸权

瑞典虽然富裕,但从规模来看只是小型经济体。它毕竟只有一千万人口,名义GDP总量居世界23位。但瑞典在国际话语权中的地位却远比这高。

最能体现瑞典国际话语权的莫过于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于1900年用自己的遗产设立的。他是现代的发明者,把火药的威力提升了几十倍,使之可用于开矿、开路,当然也用于战争。据说诺贝尔晚年对战争中大量使用颇为后悔,因而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技奖项之外,特地设立了诺贝尔和平奖,以奖励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人士。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诺奖至少在科技领域是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评价标杆。

不过也要看到,作为高科技产业发达的国家,瑞典也是世界武器出口大国。瑞典生产的战斗机、舰艇、导弹、战车等,设计紧凑精巧,在世界武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些武器不慎或故意地落入了、恐怖分子或其他武装分子手中,给世界的战乱增添了一抹来自“和平之国”的色彩。

也许是对海盗生涯的追悔,也许是在漫长极夜中闲得,今天的瑞典已经成为“白左”的大本营。动物保护成了绝对的政治正确,难民危机在这里被渲染成福音。瑞典人对中东难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难民案件少报道,难民闹事不处理;难民犯罪,受害者反诬是本国人作案,被警察戳破后,又痛哭自己加剧了种族歧视……据说都是为了防止“种族歧视”。难怪“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会叫这个名字。

如此“大度”的瑞典人在某些方面却有些小肚鸡肠。如果说9月初的中国游客还不算瑞典人完全错误,充其量是其执法手段有不当之处,中国游客自身也多少有些责任;那么,几天后瑞典电视台播放辱华新闻片,就完全是基于一种狭隘报复心理所做出的举动。

这种和“白左”思维乍一看完全不相容的行为方式,其实也不难解释。“白左”“关怀”的对象,总是弱者;在“白左”与其关怀对象的关系中,“白左”永远是站在制高点上向其受惠对象予以施舍的强者。中国是东方大国,中国游客不算“难民”,不是“弱者”,于是“白左”那种和平友好的面纱就立刻被揭下,取而代之的是疯狂的谩骂和侮辱。这也算是西方衰落过程中的一种心态失衡吧。

瑞典的近代发展历史

近代

在16世纪的几次战争中瑞典打败了丹麦、波兰的军队,成为北欧陆上军事霸权。在三十年战争期间,瑞典加入新教阵营参战,并深入神圣罗马帝国腹地。1632年,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吕岑战役中阵亡。在1634年的纳德林根战役中瑞典军队战败,撤回国内。1642年,瑞典再次出兵德意志。1648年法国与瑞典联军最终战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瑞典得到了德意志领土前波美拉尼亚、维斯马、威尔登和不来梅。三十年战争后,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势力达到顶峰。

1625年,瑞典控制了利沃尼亚(爱沙尼亚和一部分拉脱维亚)的领土。1658年,瑞典从丹麦手里收复了南部沿海的斯堪奈等省份。1700年,俄国、丹麦、波兰结盟与瑞典交战,北方战争开始。1709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军队在今乌克兰境内的波尔塔瓦被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击溃,逃至奥斯曼帝国。俄国开始取代瑞典成为北欧及波罗的海地区的新兴强国。1721年瑞典战败,丧失了所有欧洲属地及军事大国地位。利沃尼亚被并入俄国。

1809年,俄国派兵吞并了瑞典统治下的芬兰。芬兰成为俄罗斯帝国内的大公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兼任芬兰大公。

拿破仑战争中,瑞典于1813年正式加入反法同盟。根据1814年基尔条约,瑞典从衰落已久的丹麦手里得到了挪威。但是挪威乘机宣布独立并颁布了宪法。瑞典发动了一场短暂的战争,挪威被迫同意作为一个国家臣服于瑞典国王。

在此后的二百年里,瑞典避免了卷入任何战争与冲突之中。持久的和平稳定带来了国内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19世纪末瑞典完成了工业化,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殖民活动与海外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瑞典人开始效仿西欧国家,设立贸易公司,寻求建立海外殖民地。在荷兰人彼得·米努伊特(Peter Minuit)、瑞典政客Axel Oxenstierna和海军舰队司令克拉斯·弗莱明(Klas Fleming,芬兰人)的支持下,新瑞典公司于1633年成立。为发展与东方尤其是与中国的贸易,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31年成立。17至18世纪,瑞典曾在北美洲东岸、加勒比海和西非建立了规模很小的殖民据点。但由于瑞典国力较弱难以与其他国家竞争,这些殖民活动全部以失败告终。

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向郑成功投降的荷兰台湾总督揆一(Fredrich Coyet)是瑞典贵族。

新瑞典

1637年,由新瑞典公司组织的第一批瑞典远征队在彼得·米努伊特的指挥下,从瑞典哥德堡出发,驶往北美洲。1638年3月29日,新瑞典公司在北美大陆特拉华河沿岸,从当地印第安人手中购买了一块土地,在此建立了克里斯蒂娜要塞,今特拉华州威明顿(Wilmington)。这就是瑞典的第一个海外殖民地新瑞典,包括现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及特拉华州的一部分地区,彼得·米努伊特任总督。开拓该地区的殖民者中有一半是芬兰人和荷兰人。但在此之前,荷兰已宣称这一地区为荷兰领地(属新尼德兰辖区)。在一系列军事冲突之后,此地于1655年9月15日被并入荷属新尼德兰。

瑞典属西印度领地

1785年,瑞典从法国手中取得法属西印度群岛中瓜德罗普岛的附属岛屿圣巴托罗缪岛(Is. Saint-Barthélemy)。作为交换,法国商船获得了在瑞典哥德堡港的免税权。随后,瑞典西印度公司于1786年秋成立。瑞典在这个小岛上建立了古斯塔维亚港(Gustia)。在瑞典统治时期,此岛主要作为瑞典船队从非洲贩运奴隶的中转站。19世纪中期,瑞典开始禁止奴隶贸易,圣巴托罗缪岛随之失去了经济价值,于1878年被归还法国。

由于瑞典在拿破仑战争中参加了反法同盟,作为回报,1813年瑞典从英国占领军手中接管了法属西印度的瓜德罗普岛。1814年,根据巴黎条约,瑞典将此岛归还法国。

西非殖民据点

15世纪葡萄牙人占领了西非沿岸的Oguaa(在今加纳境内,阿克拉以西165公里)作为贸易据点,此后该地被称为海岬海岸(Cape Coast)。1637年荷兰人占领了海岬海岸并修建了城堡。1652年该地又被瑞典占领。1664年,海岬海岸最终被英国人占领并成为英属黄金海岸的主要据点。此外,瑞典人在阿克拉也建有贸易据点。

据瑞典学者的研究,瑞典东印度公司是历史上第一个向中国走私的“东印度公司”。1767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雅各布·哈尔从印度向中国广州发送了150余箱,并在当地出手。这一先例引起西欧各国东印度公司的效尤。此后,通过走私流入广州的数量剧增。

现代

1905年挪威借领事馆之争举行公民投票,决定脱离瑞典而独立。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宣布中立。但在二战中向德国出口木材和矿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