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体育赛事

排球南北长城-排球联赛南北对抗赛

苏州吴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参与合作项目

排球南北长城-排球联赛南北对抗赛

2003年上海市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

2004年上海市静安区中凯世界杯攀岩赛;

2004年上海东丽杯国际马拉松赛;

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张家港赛区;

2005年上海崇明岛全国公路自行车冠赛;

2006年上海市闸北区第八届运动会;

2006年安徽省第十一届运动会;

2006年张家港市第四届运动会;

2007年中国苏州国际手球对抗赛;

2007年苏州环太湖轮滑世界杯比赛;

2008年南京市第十九届运动会;

2008年安踏全国女排联赛常熟赛区;

昆山2009年中国国际女子排球精英赛;

昆山2009年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赛

2009年无锡市第十届运动会

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届羽毛球比赛

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重元寺迎新祈福活动

昆山2010年东南西北中全国羽毛球比赛

昆山2010年全国羽毛球超级联赛江苏队主场

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环太湖友好城市体育舞蹈比赛

张家港2011世界中学生篮球锦标赛

昆山2011全国体操锦标赛

2012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

2012中欧男篮锦标赛

昆山2013全国击剑锦标赛

昆山2013全国东西南北中羽毛球总决赛

昆山2013中欧男篮锦标赛

田径场第十个跑道多少米?我们这里的田径场很大,有十个跑道

我花了一个下午时间找的

好坏给几分吧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该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镇广东奥林匹克中心南部,占地30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人,这里将举行九运会的开幕式和田径、足球等比赛。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采用飘带式设计,盖顶为东西两片钢屋架,重达吨,弯曲地坐落在21组塔柱上。21组环场立柱,象征着21世纪第一次全国体育盛会在此召开。屋顶自由飘逸的缎带造型如龙舞半空,寓意广东新世纪腾飞。

看台每个小区像花瓣,合起像广州市的市花木棉花。无论观众站在看台的哪个位置,都可以清晰看到运动场内的情景,享受观看竞技的乐趣。飘逸的缎带与花瓣的组合造型将使该体育场成为引人入胜的城市标志。

体现人类不屈精神和象征人类追求光明的火炬,悬浮在两组飘逸的缎带屋顶之间。火炬由螺旋状的飘带和球体构成,用悬索固定。火炬的位置在整个体育中心和体育场的共同轴线上,使人们从任何地方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火炬。

体育场除能举办国际最高级别的赛事外,还设有体育科技中心、新闻会议中心、 药检中心、体育俱乐部、会所、商场、宾馆以及大型休闲、娱乐、康复设施、建成后将与整个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共同构成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旅游观光、医疗康复、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体育文化中心。

广州体育馆

广州体育馆是广州市政府为迎接2001年“九运会”在广州建设的一座综合性多功能体育设施,“九运会”期间在这里进行了体操决赛和盛大的闭幕式表演。工程于1999年2月11日奠基开工,在2001年6月底竣工交付使用,它是广州市新世纪重点、标志性建筑之一。

广州体育馆地处广州市白云大道南,座落在风景优美的白云山脚。总占地约2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群包括主场馆、训练馆、大众活动中心三个场馆和行政楼、餐厅、能源中心、停车场等附属设施,是一个以体育比赛为主,兼顾文艺表演、会议、展览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场馆。

广州体育馆是由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担纲设计的,建筑师把以人为本和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巧妙融合,三个场馆均采用下沉式设计,大部分建在地下,这样既便于观众的出入交通组织,又能令建筑物置于若隐若现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之中,与毗邻的优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整个建筑汇合了许多科技及设计的匠心,它包括:灵活多样的座椅组织形式,多功能的智能化建筑,难、新、美的屋盖结构,新颖舒适的空调设计。

地址:广州市白云大道南783号

天河体育中心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位于市区东部,地处广州市金融商业中心地带,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是广州目前最大的体育场地。它始建于1987年,当年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河体育中心原主要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大场馆组成。六运会后,体育中心不断发展,相继兴建了棒球场、网球场、保龄球馆、门球场、室内卡丁车场、露天游泳池、健美乐苑等系列竞赛及群体活动场馆和项目场地。

1995年在国家体委提倡全民健身活动的号召下,体育中心率先实行了全面开放,修建了全国第一条健身路径,并增建了树林舞场、露天羽毛球场、乒乓球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健身小区、篮球俱乐部等各种群体设施,同时还有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中心内绿草如茵,处处充满亚热带的园林风情,配衬着整个宏伟的场地而成为一个园林式的体育公园。成为既可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又可举办各类大型博览会,集健身、娱乐、休闲和展示于一体的大型多功能综合性活动场所。

天河体育中心已成为广州市城市建设成就的标志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列为广州市的“窗口”,是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上一个璀璨“亮点”。

越秀山体育场

位于越秀山南麓、镇海楼下方的越秀山体育场,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就有一个较为平整的泥地足球场,因越秀山旧称观音山,故当时的足球场也称作观音山足球场。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同年的11月广州市举行“庆祝广州解放文艺演出”,需要一个可以容纳上万以上观众的场地,最后选中了这块荒置多年的旧泥地足球场。那里三面环山,东西长180多米,南北宽83米,是一个群众性大型活动的理想地方。

1950年元旦,广州市政府又组织了各项目的体育表演,地点仍选在观音山足球场。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的在会上号召青年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一个属于人民自己的体育场。同年3月,负责具体工作的朱光副市长召开了建场工作的专题会议,传达了市政府关于修建越秀山体育场的决定,并在会上当即成立了以朱光为主任,工务、工程、青年团、体育等各界代表为副主任的修建委员会,拉开了修建越秀山体育场的序幕。

1950年3月24日,任校长的南方大学800名青年首先开进工地,一连奋战了3天,打响了建场工作的第一炮。在此后的时间里,全市的工厂、机关、学校、解放军部队等单位共发动了1万7千多人开展义务劳动,进场参加修建工程。施工期间正值春雨季节,入夏后又多次遇上暴雨台风,影响了正常的施工进度。市长到工地视察后,指示有关部门派出挖掘机、压路机、推土机等机械投入施工,大大地加快了工程进度。

1950年10月越秀山体育场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体育场初具规模。10月14日在新建成的场地上,举行了庆祝广州解放一周年的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至1953年,场内包括一个大型足球场和一条400米跑道全部完成。1956年扩建了大门楼以及东南和东北看台,沿山坡建好的看台可容纳2.8万观众。

越秀山体育场既是体育运动的活动场所,也是几十年来广州市民进行各种大型庆典和集会的地方。自1950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其间进行过多次的扩建改造,举办过国际体育比赛200多场次,中国足球甲级联赛280多场次,单项大型运动会100多场次,年进场观众50万人次。在这里,集中见证了广州半个世纪以来政治、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的历史。

宝岗体育场

海珠区宝岗体育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新凤祥大街93号,占地面积平方米,内设主席台,2000多个观众席。有大型标准人造草足球场,六条400米塑胶跑道,并设有灯光,可全天向社会提供足球、篮球、田径等多项健身活动。

芳村体育中心

芳村区体育中心占地208亩,是广州市现代化城市建设形象工程和芳村区重点建设项目。体育中心内设:体育馆、体育场、网球比赛训练场、水上运动中心、体育宾馆及配套项目,总投资规模5.9亿元。

芳村区体育中心位于广州市芳村区花地河以西的增窖村,北连60米宽直达南海桂城的龙溪路,其西、南面均为30米宽的规划路,距离中山纪念堂直线距离约10公里,往地铁一号线坑口约1公里,东经珠江隧道,鹤洞大桥至广州老城区只需7分钟车程,北门往东300米为内环放射路出口,往西800米接外环高速公路,交通极为便利。网球场北面300米是乡村至尊高尔夫球场,西面800米是在建的四千亩花卉博览圆,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理想的健身宝地。

芳村网球体育馆是九运会网球主赛场。工程有关人员介绍,该馆是目前国内档次最高,设施最完备,环境配套设施最完美的网球赛场之一。

广东省体育馆

广东省体育馆(二沙头体育训练基地)位于珠江河畔二沙岛。1955年动工兴建,初名“广州国际体育俱乐部”,为市属场地。1956年9月交付使用时,改名“广州体育俱乐部”。初时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有400米跑道田径场2个(含大型足球场),500米跑道田径场(含大型足球场)1个,室外篮球场8个,室外排球场5个,风雨训练场3个。1957年建游泳池(50×25米)1个,跳水池1个;1966年建成武术房1间;1971年6月起,省体委军管会令市体委军管会将俱乐部移交广东省体委管理,改名为“广州二沙头体育训练基地”。此时,占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1973年建成排球房、体操训练房;1980年建乒乓球房;1982年建游泳馆;1985年建有10米跳台的跳水馆,田径场铺设了塑胶跑道,并建有6个标准网球场(其中3个为塑胶地面,3个有灯光设备),有500个固定观众席位。还建有200米跑道的室内田径场。1986年12月7日基地内的中华育英馆落成,该馆为大跨度的3层混凝土建筑,总面积近4500平方米,包括技巧训练馆、击剑训练馆和运动员康复中心3部分。

1987年10月基地内建成“广东体育馆”,全馆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比赛场地面积1700平方米,优质木板地面,场内设有多功能电动计时记分装置,装有空调、音响和灯光设备,观众席可容纳2800人。1989年12月在体育馆西侧建成网球馆,两层建筑,底层为主场,是面积1680平方米的多功能比赛大厅,南北两边各有1个标准网球练习场;上层建有两个正规比赛场地,南北两侧有400座位的观众看台,东西两侧为观察席及电视拍摄走廊。该馆4个网球场铺设塑胶地面,并备有灯光照明。

黄埔体育中心

黄埔体育中心是黄埔区城市建设重要的配套设施,距九届全运会主赛场--黄村体育场仅几公里,曾承办九运会的部分比赛项目。体育中心将建成集体育、康体娱乐、文娱表演、展览、休闲为一体的活动场所。黄埔体育中心占地面积18公顷,规划设计有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多功能体育馆,室内游泳馆及水上娱乐中心和各种球类室外比赛场。田径运动场占地面积约为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设东西看台,1万座位,看台下首层设计为体育用品商场及体育俱乐部,北副楼近0.15万平方米为体育产业经营用房。运动场也可利用开辟为高尔夫球练习场。体育馆占地面积0.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座位3600个,可承担各种室内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及展览等用途。室内游泳馆及水上娱乐中心占地面积0.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室外各种球类比赛场占地约3万平方米,有15块场地。(可作网球俱乐部使用)。

沙面网球场

沙面网球场是广州老牌的网球场。虽然是老牌,但是设备不错,在九运会举行时翻新过。

沙面网球场位于环境清新的沙面,毗邻白天鹅宾馆和外国领事馆区。该网球场设备齐全,有六个露天场,两个室内场,并设有乒乓球馆,淋浴房。在这里可同时享受数种运动给予的乐趣。网球场还设有网球培训班,有专业的教练员给予专业的辅导。网球场内还有一间兰桂坊泰国菜馆、酒吧、在激烈的运动或比赛后,在此可享受到异国风味菜,实在是休闲的好地方。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下称“划船中心”) 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竹料镇,是广东省体育局的船艇训练基地,九运会的赛艇、皮划艇比赛在这里举行。

划船中心占地106公顷,投资2.5亿元,建成长2500米、宽162米的人工赛艇湖。船中心是目前国内7个国际划船中心中唯一配备了大型自动计分系统的划船中心。它还是广东赛艇队、皮筏艇队和激流队的运动训练基地。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地处广州市中心,紧靠地铁出口,连接中山三路、较场西路、较场东路,交通便利。足球场草地平整,青绿茂盛,看台视野开阔,观看比赛效果良好,己成为一个深受群众欢迎的比赛场地。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是一个古老的体育活动场所。据有关史料记载,1906年起曾多次在此举行过“省运会”。新中国成立后逐步修建了一系列设施。1975年为迎接美国田径队首次访华,修建了主席台大楼。1980年该场承办广州国际足球邀请赛时己建成二万五千座位的观众看台。1991年为迎接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由香港知名人仕霍英东博士捐助,新建看台风雨飘篷。安装观众席椅子;铺设橡胶跑道;改造电子显示屏和音响功能。从1980年至2OOO年先后接待国际足球比赛超百场。其中有1983年和1988年的国际女子足球赛;1984年亚俱杯足球预赛;1987年奥运会外围赛;1991年第一届女子足球锦标赛;1995年国际友城市足球赛;1997年第八届亚洲女于足球对抗赛等。来省体场比赛的外国队有巴西、智利、墨西哥、苏联、西德、日本、美国、瑞典、挪威、澳大利亚、朝鲜、泰国等国家的足球队。1980年至2OOO年,该场还接待了国内重大比赛近400场。其中有:全国甲级联赛、第三届至第二十三届省港杯足球赛以及中国女子足球锦标赛,本届全运会省体场将进行女子足球的预、决赛。

品牌服装发展史

不同品牌服装有各自的发展历史,列举不完,下面列举中华古代文化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的服饰

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天子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级制度日益严格。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春秋战国之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 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诸履之中,以舄为贵。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渐接纳。

2、 秦汉时期的服饰

秦朝统治中国的十五年间里,秦始皇兼收六国的车旗服御,创立了衣冠服饰制度。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服饰制度严禁。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汉代的服饰中的冠制特别复杂,有十六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参鉴《洛神赋》、《列女传》等图卷。

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南朝服饰 北朝服饰

洒脱娟秀的魏晋风度 锦履立花纹,绣带同心苣—晋

4、 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

隋初的服饰,比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这种华丽的风格一直延续至唐代。

唐代初期,车服制度皆承袭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颁布车服之令,冠服制度开始确立。唐代 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唐代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外来的服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使得该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更富有时代的特色。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许多新颖的服饰纷纷出现,胡服在此时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裤褶服饰的产生,将秦汉时期的交领、宽衣大衫、曳地长裙的服饰逐渐淘汰,转为盘领、紧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长裙所替代。服饰逐渐的开放,强调体态的美感,配挂披或胡帽;鞋子除云头高履外还出现了小蛮靴。在加上织品的发展,许多轻薄细柔的布料被开发出来,因此透明的、多层次的穿着开始引领风骚。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装、胡服和所谓的“时世装”等。

唐代仕女下装多穿裙子,腰束的极高,甚至高过胸部。裙色以红、紫、黄、绿最多,其中以红色最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宽长的肩巾、下穿高头云履。妇女服饰展现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属礼服的中单,是用透明的薄纱制成。在以往只当作内衣穿着,但是在盛唐时期,明衣被拿来当作外衣,并成为盛装。

女扮男装也是唐代的服饰特点之一。身着窄袖圆领长袍、配腰带、穿长裤,另外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装的模样;这些服装有宽袖、窄袖,有圆领、翻领,以及乌皮六合靴,是当时很有特色的服饰。

5、 宋代服饰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饰均沿袭晚唐的服饰制度。新制颁发后,才逐渐将其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称为常服)、时服(按季节颁赐文武朝臣的服饰)、戎服以及丧服。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边再穿长袖对襟褙子,褙子的领口及前襟绘绣花边,时称“领抹”。宋代的服饰主要的特点是清新、朴实、自然、雅致。

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其裤子的形式特别,除了贴身长裤外,还外加多层套裤。宋代妇女有缠足的习俗,因此裙长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妇女的弯头短靴形状小巧玲珑。

宋代织品非常的发达,泥金、印金、贴金、彩绘、刺绣在服装上广泛使用。织品的质地轻薄、飘逸,给人秀丽之感。

6、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

五代十国以后,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这些民族的服饰虽然保存了一部分汉制,但更多的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特点。

辽代服饰衣冠服制并不统一。金代服饰初始也不甚完备,直到元代,服饰才日趋成熟,日渐华丽。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异不大。用华丽的织金布料及贵重的毛皮制成;但是由于民族性质,分为蒙制和汉制两种。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袍夫,交领、左衽、长及膝,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是元代皇后贵妃所穿着的服饰。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这类服饰是当时服饰的特点表现。

7、 明朝时期的服饰

明代对于整顿和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十分重视。首先,废弃了元朝的服饰制度,随后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作了新的规定。

明代的男子服装恢复了唐宋的传统特色,以袍衫为主。朝服仍然免冠;文武官员祭祀时戴梁冠,穿赤罗衣裳;冠上的梁数及所佩戴的绶分别等级;职官公服穿袍,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用丝或纱等制成。袍服的颜色有所定制:一至四品用绯,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绿,并按照级别绣织各种纹饰。常服比较的简便,一般由乌纱帽、团领衫及革带等组成。

明代的妇女主要穿着衫、袄、霞披、裙子等等。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普通的明代妇女的礼服规定只能为紫色粗布,不许有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等浅色,不许用大红及**。明代的仕女服饰有礼服和便服之分,礼服为宽大的上衣、大袖衫,便服则合身、窄瘦、修长,以长袄和长裙为主。这一时期,云肩、比甲(长背心)的使用最有特色。明代仕女穿着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对襟的窄袖罗衫与贴身的百褶裙;明代妇女喜欢将比甲当作外出服穿着,并配以瘦长裤或大口裤。

明代的缠足之风盛行,并以此为美。服饰多以团花为饰,喜欢紫、绿、桃红及各种浅淡色,至于大红、鸦青、**等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使用。

8、 清朝时期的服饰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红织金寿字缎和石青行龙庄缎

清代的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代仕女服饰内容主要以旗装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宽口裤、宽褶裙,等等。这类服饰多为合领、右衽,领、襟、袖使用宽大的襕边作为修饰,袖子短而口宽,长及手;袍在身侧开高衩,下穿宽口大裤,足穿花盆鞋。部分清代的服饰沿袭明代的风格,以大褂和大衫为外衣,合领右衽,短袖而宽;下穿宽大的百褶裙,裙长及足,内穿宽口大裤,不穿绣花鞋。

清代的服饰融合汉满两族的风格,大襟长褂,以满族的高领、大襟缘边、宽口袖、衣长至膝的长褂配合汉人的发型、长裙、绣花鞋,有时外套长褙子,有明代的遗风。有些外套坎肩,形式为高领右任、无袖的夹衣,领、襟、衣缘同样饰有宽大的缘边,下穿宽口长裤,足穿尖头绣花鞋。这些都是清代典型的穿着造型。

9、近代服饰 (西风东渐话变革) --辛亥革命后的服饰

自乾隆之后,西洋商品日渐输入我国,制装的外来原材料大大吸引着国内的妇女们,于是在衣着家具上明显地出现了变化,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风气。

辛亥革命后,服制形式大变,清代的官吏衣着和顶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辫,当时“剪”与“留”,已经成为革新和保守的分水岭。剪辫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偏远乡村仍不轻易接受。当时旗人盛装虽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学生中的“蓝布大褂”是领衔的式样,而后日渐流行起来。

由于**的出现,**明星成为逐渐显赫的人物,上海成为中国女装的大本营,粤装、港装成为上海装的一个支派。民国初年女子的生活起了变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外来思潮影响,纷纷走出闺房,奔向社会,投身**业、商业、手工艺业、做教员、舞女以至做官吏等,由于此类职业的要求,改装换容就成为必然之事。

由于城市与外界交往频繁,因此服装的款式、材料变化快,而边远山区和农村,相比之下几乎相差 一百五十年。比如当上海女子已经开始整烫头发,足着高跟鞋时,河北的三河县妇女头上还戴着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还缠着一双“三寸金莲”;当北平的贵族妇女已经着贴身旗袍之时,在甘肃还有三十年前上海时兴过的大镶滚袖衣。民国元年政府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礼服和常礼服。大礼服分昼礼服和晚礼服两种,均采用黑色衣裤和领结。常礼服有西式和中式两种,中式即长袍马褂,女子礼服是身长齐膝,有领,对襟式,裙的前后有镜面,两侧做裥,两端有带结的式样。都市女子结婚采用头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束,举行"文明"结婚,农家女子仍然穿红袄戴珠冠,乘坐红轿,保持着旧式风俗。民国初年,福建一些地区甚至还在延用着明代的婚装,女子头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头戴大礼帽,上缀红缎辫或红丝线,这男女二者的装束实不相称,与都市的距离也更大。

北伐以后,政府规定新服制,男子采用中山装和西装。这两种服式均为外来式样,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比较多用,夏季选用白色,其他季节选用黑色或深色。长袍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种。立领、三袋七个扣子的学生装主要是高等学府的制服。长袍外加坎肩、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裤或外罩一条纻裙(围系式的或长或短的小裙),是乡间男女的普遍装束。女装在这个时期变化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裤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黑色绸裙。社会妇女的常装仍以旗袍为主,民国廿年以后这种装束又普遍流行起来。新装的总趋势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各种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线长旗袍,特点是在衣边加镶条、补花或衣外加套小马甲和丝质围巾,另一种是上衣下裙分开的衣裙式。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外来商品的进入,西方生活习俗的渗透,国内大城市女子频繁地出入交际场所,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合体着装最为突出,洋式衣裙还要配上眼镜和手表,遮阳伞握在手中,更显新潮和浪漫。瓯洲和东洋摩登时装,从短裙、内衣以及色彩等方面影响着国内的女子,仿效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模仿美国的简便装束,爱好运动的女士们多穿红色镶银铃的百褶裙,并以胸罩代替旧时的肚兜〈我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一种用红布绣花,并加金银链,挂在颈部的护身衣)。此外连衣裙〈五十年代苏联称"布拉吉"〉也较为普遍,追其根源,我国古代传统服式就是上衣下裳的连衣形式,只不过由西方再度传入则更加简化和便于活动罢了。在民国以后的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裘衣仍盛行于富人之家,反毛大衣外用是自古至今的贵重衣物。清代的“端罩”也是一种反毛对襟式外衣,其区别在于不是翻领。“斗篷”是一种外出常用的服式,着此装潇洒自如,风度翩翩,当时这种斗篷在上层人士的男子和老年女子中比较流行。以上服式虽然只有几种类型,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异较大,所以众多地区的服式可从几种类型的服式中利用色彩、装饰、原料的不同,选择,变异出更多的服式品种来。

皮鞋、提包和伞,都是日本"东洋女"带进来的。光绪末年在广州就已出现过这种装束,被人们称为"自由女"装束,这表示了她们开放的思想和行为。民国初期开始有一些人行“文明结婚”、做“文明事业”、成立“小家庭”等,他们所穿的摩登服装叫"文明装"。西方服装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在二战后的时期。我国女留学生有不少去瓯美名城寻求配偶,于是将东方的装饰艺术带向西方,同时又将瓯洲的服装、饰物和化妆品等带回我国,这些女性自然而然成为外国商品的推销者和消费者。

时装的兴起,也促进了童装的发展,迫使不利于儿童身体发育的紧窄小旗袍和短褂改变成适合身体发育的新式童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