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赛事报道

基尔vs柏林联合结果-基尔vs汉堡结果

德国留学哪些地方更适合留学?

基尔vs柏林联合结果-基尔vs汉堡结果

德国留学哪些地方更适合留学?

一、柏林

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自然是大多数留学生的选择,然而柏林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德国曾经的分裂将柏林一分为二,再次的合并让他更具特色。

事实上,柏林并不是德国最发达的城市,但是柏林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气息,在柏林,你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文化磨合的气息,独特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思维的碰撞。

在德国,拥有世界知名的大学,艺术学院和理工学院。

二、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是德国现代化程度的城市,在这里没你能感受到的,是科技的发展,到处都是科学的气息,高楼大厦比比皆是,在这里,更像是一座大都会。

每年在这里开展的各项博览会、展会数不胜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科学的火花,为这里的发展提速不少,最知名的哥的大学,便坐落在这座美丽的城市。

三、慕尼黑

慕尼黑是德国最老牌的城市之一,但是这座城市,并没有排斥科技的静如,而且经过长期的发展,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在这里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

留学生在这里,既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够徜徉在科学的海洋中。

四、汉堡

汉堡是一座临海城市,其开放的地理环境,让这里能够更快的接收到海外的信息和各种新奇的东西。所以留学生到了这里,会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东西,感受前卫的生活。

扩展阅读:申请德国留学需不需要找中介

一、找中介的原因

1.经验丰富

出国留学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而德国,作为热门的留学国家,在国内各所中介中的已经是非常熟悉了,经过多年的发展,中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留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中介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以为留学生更好的规划时间,提供各个阶段的帮助,从而可以减少留学生走弯路,有了指导,准备起来也更明确。

2.节省时间

中介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节省时间,如果自己来动手申请,不仅要准备各类文书和申请材料,还要参加语言的培训,是非常繁忙的。

而如果求助于中介,留学生可以将自己材料的准备的文书的书写交给中介,这样就可以省出大笔的时间来专心学习语言,这样语言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二、中介能做什么

1.规划时间

一个完整的申请流程,少不了时间的规划。中介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在众多案例的帮助下,选择出最适合你的时间安排,规划好了时间,才好进行接下来的准备。

时间的规划可以让留学生知道在某一时间段该做什么,安排起来而更有目标性。

2.准备材料

材料的准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且材料门类众多,稍不注意可能就会有遗漏,而中介,可以帮助你进行材料的准备,提示你该准备什么。

而且文书的写作也可以为你提供帮助,为你准备参考的文书文件,修改文书,如果能力实在不够,中介还可以为你代写文书。

3.协助申请

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中介还会替你积极联系学校,实时和学校沟通,了解上去的进程,随时观察动态。

扩展阅读:德国留学热门专业院校推荐

1、法学

德国是大陆法系的代表国家,德国法典是很多大陆法系国家制定法典的参考依据。我国也是大陆法系国家,所以在国内学习法学的学生,去德国进修是十分有好处的。

推荐院校:

奥斯纳布吕克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科隆大学、基尔大学等等。

2、经济学

作为西方七个经济强国之一,德国经济在欧洲稳坐第一把交椅,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被称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科隆大学的经济系有一万多名在校学生,为全德国的经济系。在经济类学科中科隆大学是无冕,深受雇主青睐,在经济类的BWL(企业经济学)和VWL(国民经济学)中均为冠军。

曼海姆大学列企业经济学中的第二位。其经济管理专业在德国最负盛名。明斯特大学列企业经济学中的第三位,在WirtschaftsWoche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排名中列第4位。在欧洲15国学生对欧洲大学的教学评估经济学排第30位。慕尼黑大学列企业经济学中第四位。法兰克福大学的经济学课程在德国教授推荐的杰出课程中排名第七,WirtschaftsWoche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排名中列第10名。课程设置包括政治经济学、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商业管理研究、统计学、商业经济学、组织理论、工业会计、管理经济学与保险、会计学与审计学、社会经济结构等。

推荐院校:

科隆大学、曼海姆大学、多特蒙德大学、汉诺威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波恩大学等等。

3、医学

德国工业中的强势项目,制药业的营业额在德国工业营业额中排名第二,拜尔医药企业列欧洲医药企业的第4位。海德堡大学设有马普协会的医学研究所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其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都享有一定声誉。这里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阿尔布莱希特·考索尔(AlbrechtKossel),在蛋白质和核酸研究中取得巨大成果,获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奥托·弗里茨·麦耶豪夫(AttoFritzMeyerhof),研究生物反应链取得成果,获192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柏林自由大学拥有德国最重要的医学培训中心,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柏大接受治疗。科隆大学的治疗教育系(HeilpaedagogischeFakultaet)是全世界的特种治疗系,基尔大学医院对骨盆腔检查的器械和外科手术的发展,以及对世界范围内的最少感染外科手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推荐院校:

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科隆大学、基尔大学、波鸿鲁尔大学等等。

4、机械工程

德国是世界上的汽车强国,在欧洲汽车工业排名中奔驰、大众、宝马、奥迪、保时捷等五大汽车品牌分列第1、2、9、18和21位。汽车工业的营业额在德工业营业额中排名第一,是德国的支柱产业,企业和国家都很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汉诺威大学在德国教授推荐的杰出课程中排名工程学第五位,在学士学习阶段学习机械制造的数学基础、理科基础和技术基础,并深化一个学习方向。随后的硕士学习阶段包括机械动力学、流体力学、调节技术和控制技术等课程。有十二个属于本系的研究重点供您选择:制造技术:深产工艺技术;制造技术中的机械、系统和自动化或产品工程和物流;能源和工艺技术:能源变化过程、能源技术组成、能源供给系统、工艺技术;机械电子:运动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微机械电子学、运输工具系统。再加上专业学习游览、实验室工作和项目实施相结合,保证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推荐院校:

汉诺威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等。

5、环保科学

德国是很注重环保的国家。在德国用于废水处理的费用大大高于供水设施建设的费用。空气监测站遍布整个德国,对空气质量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波鸿鲁尔大学造就了自己的一系列强项专业和特有专业,这些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自然科学方面,环保研究是它公认的强项。环保研究目前有200多个研究项目在进行。奥尔登堡大学的突出特点是开放式探索新路,环保研究和能源研究已成为多学科研究重点。

推荐院校:

奥尔登堡大学、波鸿鲁尔大学等等。

6、生物学

杜塞尔多夫大学在医科的基础上,在生物技术方面获得了重要的地位,经常有重要的生物技术成果轰动全国及至世界。大学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BMFZ)已经成为全德国这个领域中的核心。慕尼黑大学在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如它的分子生物基因中心实验室与慕尼黑技术大学联合建立的加速器实验室。

推荐院校:

杜塞尔多夫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等。

7、通信信息专业

通信产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德国电信,西门子集团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信息人才来扩张他们的全球战略。因此,德国大学的通讯信息专业,在德国就业的前景十分光明。

推荐院校:

明斯特大学、柏林经济技术大学、布伦瑞克技术大学、凯泽斯劳特技术大学等等。

1871-1945 德国历史

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镜厅(Spiegelsaal zu Versailles)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史称俾斯麦成立的帝国为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德国的统一不是“由下而上”地通过革命,而是“自上而下”地通过王朝战争和侯爵条约实现的。

统一后的德国经济犹如脱缰之马迅速发展。同时德国工人运动也日益壮大。1863年在莱比锡成立了以费迪南德?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为的“全德工人联合会”(der Allgemeine Deutsche Arbeiterverein ADAV)。1869年,奥古斯持?倍倍尔(August Bebel)和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在埃森纳赫成立了社会民主工党。1875年,拉萨尔派和埃森纳赫派在哥达合并组成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该党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社会民主党在反对俾斯麦的“非常法”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1903年成为国会中的第二大党。

俾斯麦的国内政策,诸如“文化斗争”(Kulturkampf)、“非常法”(Ausnahmegesetz)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失败。但他力求团结所有邻国、孤立法国确保帝国安全和欧洲均势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别是他推行的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政策,使他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1914-1945年)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

由于从法国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和洛林的铁矿,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统一的国内市场,德国在20世纪初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国之一。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工业强国德国在欧洲列强中最富有侵略性。为了争夺市场、重新瓜分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即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Entente-M?chte)和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Mittelm?chte)。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太子(Thronfolger)弗朗茨?费迪南德(Franz Ferdinand)在萨拉热窝(Sarajevo)遇刺身亡。这一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8月1日,德国向法、俄宣战,战争正式开始。战争初期,德国用了施利芬(Schlieffen)将军制订的闪电战,在西线取得了胜利,但很快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1917年,美国参战对加速战争的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同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Oktoberrevolution),新生的苏维埃国家退出战争,东线停战。1918年11月,德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战后,战胜国在凡尔赛举行会议,重组欧洲政治新格局,并于1919年6月签订了“凡尔赛和约”(Friedenvertrag von Versailles)。德国失去了原有领土的1/8(6.7万平方公里)和原有居民的1/10,并且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德国还必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限制军备。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特别对德国的苛刻条文给战后危机埋下了祸根。

2.十一月革命和魏玛共和国

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分裂成左、中、右三派。以罗沙?卢森堡(Losa Luxemburg)和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为首的左派坚决反对战争,并组成“斯巴达克团”(Spartakusbund)。1918年12月底,“斯巴达克团”改组成立德国***(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KPD)。战争快结束时,基尔港水兵于1918年11月初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柏林、汉堡、不来梅、慕尼黑等地起义者组成工人、士兵苏维埃,夺取了。1918年11月革命(Novemberrevolution)是德国历史上第二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德国千年帝制,建立了共和国。紧接着在德国前途问题上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左派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的苏维埃共和国,而以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n)为首的右派,即多数派,主张建立议会民主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由于绝大多数德国人赞同议会民主制,右派和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在l 919年1月的国民议会选举中取得了胜利,并于同年8月通过了魏玛宪法(Weimarer Verfassung)。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1919—1933)正式诞生。

德国帝国主义并不甘心失败,它利用美、英、法和苏联之间的矛盾以及西方国家内部争斗从中渔利,很快克服了战后(1919—1923)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自1924年起,德国的经济重振旗鼓,迅速发展,再次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德国逐渐恢复了它在欧洲的强国地位。为了与西方强国改善关系,德国于1925年10月在瑞士签署了“洛迦诺条约”(Vertrag von Locarno)。与此同时,它与苏联签订“拉巴洛条约”(Rapallovertrag)和“柏林条约”(Berlinvertrag),并于1926年加人国际联盟(V?lkerbund)。1924至1929年,德国在内政和外交上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对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是魏玛共和国第一届总统艾伯特和外交部长古斯塔夫?施特莱泽曼(Gust Stresemann)。

关于历史的一句话理解,急!!!!!!!!!!!!

为了惩治战败的德国,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二战还未结束时就主张分割德国。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他们又都放弃了分割德国的,一致同意由美英法苏四大国军队分区占领德国。由于在战后战时大国合作逐

渐走向分裂,并导致美苏之间爆发“冷战”,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冷战”使德国的分区占领格

局演变成德国的分裂局面。美英法和苏联为了分别控制西占区、东占区,各自都在本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

利益的政策,逐渐将两个占领区发展成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并最后成立了两个国家。德国的被分裂

,是大国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完全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 * *

德国在二战后为什么被分裂成两个国家,就其内部因素而言,主要原因是因为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是法西斯酿成的后果。就其外部因素来讲,则是由于以美苏为首的大国战时合作政策在战后逐渐走向

对抗并导致“冷战”的产物,是外部力量施加于德国的结果。本文主要论述美苏从合作到对抗、最后导致“冷

战”的爆发及如何导致德国的分裂,探析大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给一个民族带来了怎样的历史命运。

战胜国对挑起战争的战败国进行惩治,防止其再次成为战争策源地,这是完全应该的情理之中的举措。德

国在本世纪挑起和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两度把人类拖入世界大战的旋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无法估

量的损失,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毁灭了人类的数千年文明。如何惩治战败的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中的

战胜国都对德国取了严厉的处置措施。在这些措施中,都涉及到要求肢解和分割德国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为了惩罚战败国,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了和会。法国为了

从经济上和军事上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立自己的欧洲霸主地位,提出了一个肢解德国的方案,坚决要求从

德国版图上夺回莱因河左岸地区,以莱因河为界建立一个在法国保护下的莱因共和国,并在南部建立一个独立

的巴伐利亚共和国。英国为了继续保持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害怕法国强大,希望德国保持一定的实力同法国抗

衡,坚决反对法国的方案。法国肢解德国的没有实现。经过讨价还价,英法美意日等27国制订了对德和

约条款,即《凡尔赛和约》。和会、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把和约文本交给德国外长布罗克多夫——兰曹时说

:“清算的时刻来到了,你们向我们求和平,我们乐意给予你们和平。”〔①〕然而,这是一副怎样的和平画

面呢?和约并没有触动德国原来的政治结构,发动战争的军官团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战争罪犯没有受到惩

罚,威廉二世避居荷兰,兴登堡反而成了民族英雄,后来还当上了德国总统。和约只是从经济上对德国进行罪

恶的掠夺,要求德国承担全部的战争责任,并规定了德国受奴役、受掠夺的地位。大量土地被割让、巨额的战

争赔款、严格的军事限制,像一副沉重的十字架压在德国人民的头上。《凡尔赛和约》的实施,不仅极大地刺

伤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而且在经济、政治上给新生的魏玛共和国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凡尔赛和约》不

但没有起到制裁德国再次成为战争策源地的作用,反而使德国酿成了仇视战胜国、仇视民主的情绪,为法西斯

兴起提供了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制裁,实际上在德国种下了一颗复仇的,导

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应该说,一战后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措施是失败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惩治战败的德国,鉴于一战后制裁德国失败的教训,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

战争还未结束之前就在积极考虑这个问题。惩罚和处置德国的原则是在战时三次三国首脑会议上逐步确立的。

除了目的旨在铲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而规定的一些严厉处置德国的政治、经济原则和措施,以及规定

德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向邻国割让或转让部分土地外,三次首脑会议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分割德

国。

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就如何处置德国

分别陈述了各自的意见。罗斯福表示要从德国人思想上清除“帝国(Reich)这个观念的痕迹。斯大林认为,仅

仅将“帝国”这个词去掉还不够,必须使“帝国”本身永远无力再把世界拖入战争,并强调仅仅依靠管制德国

和解除德国武装的措施,还不足以防止德国帝国主义的复活,必须取分割德国等更严厉的手段。为防止德国

再度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战争策源地,三巨头一致赞同分割德国。罗斯福提出了把德国分为5个部分的方案。

这5个部分是:普鲁士、汉诺威和德国西北地区、萨克森和莱比锡地区、黑森—达姆施塔特及黑森—卡塞尔和

莱因河南部地区、巴伐利亚及巴登和符腾堡地区。他建议这5个部分应当各自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基尔运河

区和汉堡地区、鲁尔和萨尔地区也要从德国分割出来,置于联合国的管辖之下,使德意志帝国再也不能威胁欧

洲和世界的和平〔②〕。丘吉尔从维持欧洲的均势政策出发,不希望在欧洲再出现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他

建议把普鲁士从德国分割出去,把德国南部的各邦,包括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帕拉齐纳特分离出去,与

奥地利、匈牙利等中欧多瑙河沿岸国家组成一个多瑙河联邦。斯大林认为丘吉尔意在为英国争夺更多的地盘,

并把苏联同西欧隔离开来,借以孤立苏联,明确表示反对丘吉尔的方案。他说,既然决定分割德国,就不应该

成立新的联邦;匈牙利和奥地利应该各自独立,“一个多瑙河联邦是存在不下去的”〔③〕。斯大林态度谨慎

,没有提出具体的分割方案,他反而担心把德国分成若干个国家后会完全落入美英的控制之下,对苏联不利,

因此也没有完全支持罗斯福的方案。如何分割德国,德黑兰会议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在1945年2月召

开的雅尔塔会议上,三国仍原则上主张分割德国,并各自继续陈述了类似于在德黑兰会议上提出的分割德国的

意见。罗斯福为使美国能控制中欧,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主张在德国实行“非中央集权化”,仍主张把德国分

成5个或7个国家。丘吉尔“害怕一个统一的德国的力量”〔④〕,仍提出把普鲁士从德国分割出去。斯大林

从苏联的安全考虑,希望在欧洲建立一个“强大的波兰”,也同意分割德国的意见,并建议把分割德国列入无

条件投降条款。然而,在战争临近结束时,苏联放弃了分割德国的〔⑤〕。对德国领土究竟如何处置,会

议未作最后决定。在这种情况下,雅尔塔会议一致决定,先由三国军队占领德国,并同意法国也参加对德国的

占领。会议最后达成了把德国分成4个占领区的协议:苏联占领德国东部、英国占领德国西北部、法国占领德

国西部、美国占领德国西南部。柏林由各国派军队共同占领。会议决定“成立一个中央管制委员会执行互相协

调的行政管理和监督工作,这个委员会由三国的总司令组成,地点设在柏林。”〔⑥〕在1945年7月召开

的波茨坦会议上,三国首脑从各国利益出发,都放弃了在雅尔塔会议上同意分割德国的原则。美英认为,分割

德国不如用占领和控制的方法对自己有利。苏联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分割德国对自己也不一定有利。这样,

三国首脑一致同意占领和控制德国。

尽管三国首脑会议在战后处置德国、波兰边界、美英和苏联等国军队对被解放的国家的占领及分界线的划

分等问题上达成了协议,目的是通过惩治战败国、划分彼此的势力范围,继续维护战后三大国的合作,进而维

护战后的世界和平。然而,正是这种势力范围的安排和划分,导致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出现。这种情况在德

国问题上体现最为明显。雅尔塔会议后,苏美英法四国军队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各自撤回到自己的占领区

。四国分区占领和控制德国,实际上是在德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为德国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当然,分区占领德国也不一定意味着德国就会被分裂。如果三大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继续保持战时的合作

政策,德国的分裂局面也许就不会出现。然而,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三大国的战时合作逐渐走向分裂,

以致最后发生冲突,爆发了美苏之间的“冷战”,而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冷战”的爆发,使德

国的分区占领格局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局面。探讨德国为何被分裂,首先要分析美苏是怎样从合作走向对抗,

最终走上“冷战”的道路。

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是由于随着反法西斯战争逐渐接近胜利,三大国赖以结盟的基础——共同的敌人法

西斯逐渐消灭了,战时突出的军事问题日益让位于政治问题。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只是由于

在二战中双方面临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威胁而结成了联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美苏在意识形态和社会

制度方面的对立问题就突现出来了。在如何处置战败国、安排战后世界和平等问题上,它们都从本国的利益出

发,提出各自的要求和主张,这样必然导致摩擦和对抗的发生。而且,这种对抗也推行到各自占领的国家和地

区。斯大林曾于1945年4月对南斯拉夫******说:“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的领土,谁

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⑦〕

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除了社会制度不一样,也是由于美苏在战后的不同战略构想所致。美国依仗在二战

中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制定了称霸世界、充当世界领导者角色的战略目标。早在1941年初,美国《时代

》、《生活》杂志的老板亨利·卢斯抛出了《美国世纪》一文,宣称“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他要美国人

认清“领导的全部机会都属于我们”,“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美国在世界的统治地位〔⑧〕。

罗斯福认为,二战使美国有可能像拿破仑战争之后的英国,成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超过其他国家的头号

强国,这是美国半个世纪以来实现美国领导世界宏图的又一次大好机会。苏联因遭受战争创伤,经济军事力量

远远不及美国,其战后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增强军事力量,确保国家的安全。苏联在东欧扶持建立亲

苏的***,一方面固然也是为了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同时另一方面更多地是为了考虑苏联自身的安全,

如建立亲苏的波兰,目的是将波兰作为防止西方国家入侵苏联的一个屏障。苏联希望控制东德,也是出于

这一目的。美苏各自的战略构想在付诸实施时,必然要发生碰撞。美国的统治者及其谋士们、尤其是杜鲁门及

其幕僚们认为,苏联是在乘机大肆扩张共产主义,是对美国世界霸权战略的威胁,要求对苏联取不合作的强

硬立场。

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也与罗斯福的逝世和杜鲁门上台有关。按照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和平安排的构想,实

施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还是应通过“大国合作”政策来实现。苏联斯大林也多次表示了继续合作的愿望。在

罗斯福看来,只有维持战时的盟国合作,通过合作来控制苏联和英国,使美国充当合作的盟主,才能实现美国

称霸的目的。为此,罗斯福及其谋士们以“大国合作”政策为基础,设计了战后世界蓝图,如建立联合国,成

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关贸总协定,都是这一世界蓝图的组成部分。他企图通过美国控制这些组织

,通过和平方式,在政治和经济上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然而,罗斯福在其“世界蓝图”还没有实现之时,于

雅尔塔会议结束之后不久便撒手人寰。杜鲁门继任总统后就开始大幅度调整对苏联的方针,迅速地改变了罗斯

福的“大国合作”政策,美苏之间矛盾日趋恶化。例如,在罗马尼亚和波兰临时的组成问题上,双方

态度各执一端,尖锐对立;在波茨坦会议上,三巨头围绕如何处置德国、德国的赔偿、波兰疆界、对意大利及

法西斯附庸国的政策等问题上,争吵十分激烈,远没有前两次三国首脑会议那种商讨的和谐气氛。为了实现美

国全球霸权战略需要,美国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强硬政策,并将美苏关系推向“冷战”的轨道。

美国迅速改变与苏联的合作政策,这一方面也不能否认是杜鲁门与罗斯福在个人性格和气质上存在差异所

致。杜鲁门傲气十足,加之他上台后德日法西斯先后投降,西欧各国及苏联均遭受严重削弱,而美国又握有原

,因而更加不可一世。同时另一方面,苏联也没有按照美国的愿望俯首帖耳,听从美国的摆布。美国用贷

款诱使苏联上钩的阴谋也没有得逞。在组建联合国过程中,苏联和美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有过激烈的冲突,

并经常发生争吵。苏联虽然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但拒绝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机构。显

然,苏联为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不愿受美国的控制,并向美国的霸权提出了挑战,在欧洲及其他地区形成

了对峙局面。杜鲁门及其幕僚们认为,苏联为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和安全的外交战略,是苏联在扩张共产

主义,因而视苏联为美国争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为实现争霸世界的目的,美国应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伙伴

,必须运用各种对抗力量,包括通过援助手段来调整与西欧盟国及德日的关系,培植反苏力量,在欧洲及世界

其他地区对苏联扩张势力加以遏制。基于这一考虑,杜鲁门制定了遏制苏联、通过援助盟友及建立各种政

治军事集团、重点控制欧洲、进而称霸世界的进攻型战略。实行“冷战”是其遏制苏联取的一种主要方式。

美国借助于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的攻击苏联进行扩张威胁的“铁幕”演说,向苏联发出了

“冷战”信号。在此之后,杜鲁门排斥反对与苏联对抗和孤立主义两股势力,于1947年3月向美国国会发

表了一篇演说,大肆渲染美苏对抗,施放反苏烟幕。这篇演说咨文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随后,美国又

抛出了“马歇尔”,也称“欧洲复兴方案”。该通过有条件援助西欧,把西欧变为倾销美国商品和资

本输出的场所,借“复兴欧洲”为名,乘西欧之危,给困顿不堪的西欧经济“输血”,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

联的目的。“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构成了美国对外扩张政策、遏制苏联的基础。

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重点是在欧洲,而“复兴欧洲”的重点是在西德。美国国会在审议“欧洲复兴”

的议案时,一位众议员一针见血地指出,议案完全是一种复活德国的愿望引起的;密执安州众议员乔治·萨道

斯基说:“要是没有德国,也就谈不到有什么欧洲复兴”〔⑨〕。复兴德国,是美国在改变了其控制德国

政策、使德国成为一个农业国的“摩根索”之后,在对外政策上一项重要内容和转折点,也是“杜鲁门主

义”的具体实施。杜鲁门指出:“我们打算使德国能够成长为一个体面的国家,并在文明世界中占有它的位置

。”〔⑩〕

美国为了从经济上复兴德国,首先破坏了三国首脑会议确定的德国赔偿原则,停止了苏联在美占区应得的

赔偿。1946年5月3日,盟国管制委员会的美国代表克莱将军宣布:“除了先前已经预支作为赔偿的工厂

外,将不再从美占区提供赔偿。”〔①①〕这一规定使苏联从西占区获得赔偿的要求不能完全得到实现,从而

在赔偿问题上导致美苏在对德政策问题上的第一次冲突,也是美苏在德国问题上“冷战”的开始。其次是致力

于统一西占区的经济。1946年7月20日,美英决定合并两个占领区,美国代表在盟国管制委员会正式提

出合并占领区的建议。1947年1月1日,美英正式合并两国占领区,并签署了《德国美占区和英占区经济

合并协定》,根据协定成立了双占区行政管制机构。5月29日,美英签订了《改组双占区经济机构的协定》

,并根据协定成立“联合经济区”,以及经济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行政管理部门等机构。经济委员会起着议

会作用,并有某些立法权。1948年2月,法国同意将其占领区合并,共同成立“三占区”。停止在美占领

区支付苏联的赔偿和合并西方三个占领区,是标志美国改变了美苏的合作关系政策、实行“冷战”和导致德国

分裂的重要步骤。

针对美国复兴西德的,苏联莫洛托夫在1946年7月10日巴黎外长会议上也提出了“复兴德国”

的口号,强调要把德国改造成为一个民主与爱好和平的国家。与美国“经济统一”相反,苏联提出首先实行“

政治统一”,建立一个全德中央。针对西方合并占领区,苏占区军事代表于1947年2月25日发表声

明,指出美英占领区的合并,“并不只是经济性质,也是政治性质”,“双占区的协定可能对德国的未来政治

产生严重的后果”〔①②〕。

从1947年开始,美苏之间的“冷战”日益激烈。3月10日至24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美英法苏四国

外长会议,全面讨论德国问题,中心议题是德国的政治统一和政治制度。苏联莫洛托夫认为,“德国应成为一

个统一的爱好和平的国家——设有两院组成德国国会和全德的民主共和国”〔①③〕,建议在柏林成立德

国临时中央,先实现德国的政治统一。美国的乔治·马歇尔坚持地方分权的原则,建议实行联邦制,并强

调德国的“经济统一”是成立德国的基础。莫洛托夫指责双占区违背了德国“经济统一”的原则,实际上

造成了德国的分裂。由于双方在政治、经济上处置德国的观点尖锐对立,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由于美英法和苏联在各自占领区内的军事管制机构是该占领区的最高权力机构,只对本国负责,因而

以执行本国政策为主。而美英法和苏联的社会制度不同,它们在各自的占领区内推行不同的政治制度、意识形

态和价值观念。虽然盟国管制委员会规定涉及到整个德国问题要由四国共同研究处理,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各

自为政。对三国首脑会议一致通过的处置德国的政策和盟国管制委员会通过的决议,它们都各自从本国政策和

利益出发,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并在各自占领区内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实体,走上了不同的

道路,最后导致德国的分裂。

从1948年2月开始,美英法等西方六国在伦敦召开外长会议,史称“伦敦六国外长会议”。会议筹划

成立西德国家,并着手探讨西德国家的政治结构?①④〕,并希望三国占领当局尽早召开西占区各州总理会议

,授权他们召开制宪会议和制定宪法。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攻势,苏联也取了反击措施。1948年2月

,苏联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苏管区出席德国人的政治集会。为抗议美英改组的双占区经济委员会,苏联驻军

于2月23日发布命令,宣布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新改组的经济委员会由德国统一社会党重要成员担任,

是苏占区最高立法、行政和执行机关。3月20日,苏联代表在盟国管制委员会上要求了解六国伦敦会议全部

协议遭到拒绝后,当即遣责西方国家阻挠四国管制工作,并宣布退出管制委员会,四国管制机构从此宣告结束

。随后,西占区和东占区各自实行币制改革,并在币制改革问题上引发冲突。

西占区从实行币制改革时起,就断绝了与苏占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苏联认为,西占区实行的经济政策违背

了波茨坦协议,是分裂德国的一个重要步骤。为表示抗议,苏联发表声明宣布:“大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

,经济上为苏占区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苏占区居民和该区经济利益,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决

定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道路实施“交通管制”〔①⑤〕。苏联切断了西柏林和西德之间的陆上、水上交通,

并停止向柏林供应煤和电。苏联封锁的目的是企图将西方三国赶出柏林,克莱将军发布命令道:“我们不离开

柏林,我们将坚守柏林。虽然我们不知道怎样解决目前的问题,但我相信,美国人民将不会让德国人民挨饿。

”〔①⑥〕面对苏联的封锁,美英在贸易上也对苏占区取了反封锁措施。“柏林封锁”导致“第一次柏

林危机”的发生,双方大有剑拔弩张之势,“冷战”骤然升级。从此,“冷战”在德国无休止的进行,柏林成

为德国、欧洲和世界矛盾斗争的焦点,成为战后美苏“冷战”对峙、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以及战后雅尔塔格局

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一次柏林危机”虽然最后通过外交谈判得以解决,但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局面却无法挽回。在“柏林危

机”期间,西占区、东占区各自加紧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成立西、东德国家。

1948年7月1日,西方三国军事长官召集西占区11个州的总理在法兰克福开会,讨论成立西德国家

事宜,向与会者散发了“关于宪法决定的声明”、“宪法生效后军事长官权限的声明”、“关于改组州议会的

声明”等三个文件。这些文件就西占区将来的发展“阐明了基本思想,并为将来西德的国家机构及其职权范围

定下了基本方针”〔①⑦〕。人们称这三个“法兰克福文件”为“联邦共和国的出生证”〔①⑧〕。会议就成

立西德国家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各州总理对在西部建立一个德意志国家抱着极其谨慎小心的态度,害怕这

一行动将导致德国永久分裂。然而,他们又不能违背占领者的意愿。他们认为,要“尽力避免将国家性质赋予

即将建立的组织机构”〔①⑨〕,不同意召开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不同意将通过的宪法交全民投

票批准。经过与占领当局磋商,最后达成了妥协,即将成立的西德国家定为临时性质,为《基本法》,

不召开国民会议,同意成立一个议会委员会,代表由州议会选举产生,通过的决议不交全民表决,但必须提交

州议会批准。随后,在西方占领当局的筹划下,成立了议会机构——西德议会委员会,并制定通过了宪法——

《基本法》。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在西占区筹建西德国家的同时,苏占区也

积极筹建东德国家。1948年3月,苏占区成立了“德国人民委员会”,作为临时常设代表机构。1949

年5月,新成立的“德国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和西德《基本法》前言一

样,明确要求成为全德的模式,不希望德国永久分裂。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德国是一个不可分裂的国家”

。10月7日,临时人民议院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从此,在德国的土地上分裂成两个国家。“两个德国的成立并不是德国人民的意愿,它首先是占领国的意

志。”〔②⑩〕西方盟国和苏联都想在“不能把整个德国并入他们的势力范围,起码也要确保他们已占领的那

部分,以加强各自的国防力量、经济制度和潜在的实力,来削弱对方”〔②①〕。德国的分裂,是大国的意志

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完全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注释:

① ②⑩ ②①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Diether Raff,DeutscheGeschichte,Vom Alten Reich

zur Zweiten Republik),慕尼黑1985年版,第239、345、345页。

② 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中译版,第443页。

③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5卷,商务印书馆15年中译版,第613页。

④ 丘吉尔语,引自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4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中译版,第116页。

⑤ 卡尔·勒梅尔编:《德国概况,联邦德国》,Lexikothek出版社1980年版,第43页。

⑥ 萨纳柯耶夫等编:《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三联书店18年中译版,第244页。

⑦ 引自沃尔特·拉弗贝:《美国、俄国与冷战(1945—1990)》,纽约1991年版,第13页。

⑧ 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上海人民出版社15年版,第453页。

⑨ M.贝科威茨等著:《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商务印书馆19年中译版,第41页。

⑩ 小查尔斯·米:《在波茨坦的会晤》,三联书店18年中译版,第19页。

①① 卢修斯·克莱:《对德决策》,格林沃德出版社10年版,第122页。

①② 冯·奥彭:《有关占领德国的文件(1945—1954)》,伦敦1955年版,第211—212页。

①③ 莫洛托夫:《对外政策问题》,中译版,第348页。

①④ ①⑥ 约恩·H.巴克尔:《克莱将军的德意志岁月—联邦德国之路,1945—1949》(Jo

hn H.Backer,Diedeutschen Jahre des GeneralsClay,Der Weg zur Bundesrepublik,1945—1949),

慕尼黑1983年版,第255、274页。

①⑤ 费尔迪南德·马代:《柏林问题的演变》,柏林12年版,第35页。

①⑦ 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3年版,第156页。

①⑧ J.K.索丹:《德国问题(1945—13)》,伦敦15年版,第126页。

①⑨ 科佩尔·S.平森:《德国现代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版,第740页。

北欧行-斯德哥尔摩(Stockholm)

瑞典,曾经也是一个北欧的地区霸主。1523年,瑞典起义军击败丹麦军队,瑞典获得独立,古斯塔夫·瓦萨(Gust I Vasa)被选为瑞典国王,建立了瓦萨王朝。瑞典在16世纪的几次战争中打败了丹麦、波兰的军队,成为北欧的军事霸权。在三十年战争期间,1642-1648年,瑞典曾多次出兵欧洲大陆,1648年法国与瑞典联军最终战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瑞典得到了德意志领土前波美拉尼亚等地。芬兰一直就是瑞典的附属国。三十年战争后,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势力达到顶峰。1809年,俄国在芬兰湾战胜瑞典,瑞典王国失去了包括芬兰在内许多的附属地。1814年,瑞典镇压了挪威的独立运动,这也瑞典的最后一战。从此二百年后保持中立,不在发生战争,包括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长期的和平发展使瑞典成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斯德哥尔摩,瑞典首都,位于瑞典的东海岸,濒波罗的海,风景秀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70馀座桥梁将这些岛屿联为一体。

瑞典皇宫是在16年,旧皇宫被焚毁后,逐步建立起来年,1760年才初据规模。

我们去的那一天,正好有个卫队举行仪式,虽然简短,很有意思,

瑞典是个千岛之国。早上起来到码头(ferry terminal Nybroplan)乘交通船去Voxholm 小岛,那里有一个城堡博物馆。精彩的是,乘交通船,沿途可观看斯德哥尔摩外景以及附近小岛的景色。一个小时行程,风景秀丽!到了斯德哥尔摩,一定要体验一下千岛之国风。船的票价也不算贵,单程7-8欧元。

斯德哥尔摩的市政厅很有特色,市政厅由建筑师Ragnar ?stberg设计,于1923年成建,设计师用了仿古设计。大楼由两个大型广场、一个内庭院和一个室内大堂组成,共由8百万红砖砌成。设计师原本想屋顶敞开,蓝天为顶,它称为“蓝色大堂”。建成后,发现不实用,最后还是改建把房顶加上了。「蓝色大堂」最著名的活动,莫过于每年12月诺贝尔奖颁奖后的晚宴。

大堂内的管风琴有10270支音管,在屋顶部。

“金色大堂”有超过1千8百万块黄金镶嵌而成,可供700人享用宴会。在106米的高塔上,可俯瞰斯德哥尔摩市,塔顶端有瑞典的国家象徵

骑士岛教堂(Riddarholm church)是瑞典君主的葬礼教堂,位于斯德哥尔摩的骑士岛,该教堂的教会团体已经于1807年解散,目前仅用于埋葬和纪念用途。马格努斯三世·拉杜洛斯(卒于1290年)、卡尔八世(卒于1470年),以及从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卒于1632年)到古斯塔夫五世(卒于1950年)的瑞典君主都埋葬在这里。

骑士岛教堂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其中部分可以追溯到13世纪后期,当时它是个修道院。宗教改革以后,修道院被关闭,改为一个新教教堂。

瑞典国家有一段奇特历史,瑞典国王卡尔.约翰(Karl Johan )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法国人,到死也不会讲瑞典语。他是拿破仑的部将。贝尔纳多特生于法国加斯科涅的波城,是当地检察官亨利·贝尔纳多特与让娜·圣让之子。

贝尔纳多特于1780年9月3日加入法军,成为王家海军军团的一名上等兵,在科西嘉开始服役。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展露出的军事天才使他节节高升。1792年,他被提升为上校,到1794年,他已经成为桑布尔与默兹军的准将。1794年6月26日,在儒尔当将军麾下效力的贝尔纳多特为取得弗勒吕斯会战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此后他成为方面军的将军。1796年,他为败于奥地利卡尔大公的法军成功撤过莱茵河立下头功。17年,他奉命率部从莱茵方面增援在意大利作战的拿破仑,在塔格利亚门图(Tagliamento)的作战中表现极为出色。

1798年8月16日,贝尔纳多特与德茜蕾·克拉里(Désirée Clary,1777年~1860年)结婚。德茜蕾是马赛一位丝绸商人的女儿,拿破仑的前任情人,她的姐姐茱莉·克拉里(Julie Clary)是拿破仑长兄约瑟夫·波拿巴的妻子。7月2日至9月14日,贝尔纳多特任法国陆军部长,展现出极大的才能。在此期间他与波拿巴党保持距离,并拒绝为拿破仑在1799年11月发动的雾月提供帮助。1800年1月,他被任命为参议员。1800年4月至8月18日,他在旺代担任西方军团司令。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晋封贝尔纳多特等十八人为帝国元帅。1804年6月至1805年9月期间,贝尔纳多特在新近占领的汉诺威担任当地总督。在1805年的第二次法奥战争中,贝尔纳多特率领驻扎在汉诺威的第一军与友军协作,将马克指挥的奥地利军队合围在乌尔姆。因着他在奥斯特里茨会战中的效劳,拿破仑封他为蓬特科沃亲王。但是,在同年对普鲁士的作战中,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在耶拿—奥尔施塔特双重会战爆发时距离两个战场都近在咫尺,却无所作为,遭拿破仑严厉斥责。1808年,贝尔纳多特任汉萨城市总督。在对奥地利的作战中,贝尔纳多特率军参加了1809年6月6日的瓦格拉姆会战,因作战不力被拿破仑解职。

愤怒的贝尔纳多特返回巴黎,内阁会议仍然信任他,并任命他担负起在荷兰防御英国的责任。1810年,在他正准备前往罗马担任总督时,他意外地获知他被选为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的继承人。这是因为瑞典刚败于俄国,丢掉了芬兰。军人们考虑一位军人出任未来的国王来对付俄国,另外也部分因为贝尔纳多特在丹麦的作战中对瑞典战俘相当友善。一位瑞典大臣——卡尔·奥托·莫尔奈(Karl Otto M?rner)带头操作这件事,并将瑞典王位继承权的提议告诉贝尔纳多特。当贝尔纳多特将莫尔奈的提议转告了拿破仑,拿破仑觉得整件事情实在荒谬,没有太认真。估计贝尔纳多特也受够了拿破仑的气,他执意前往瑞典。瑞典惊讶于莫尔奈的行动。不过莫尓奈最终还是说服了瑞典国王和议会,贝尔纳多特在瑞典最终还是得到了支持。1810年8月21日,他被选举为王储和摄政,以大元帅头衔统帅瑞典军队。同年他放弃法国蓬特科沃亲王头衔。

11月2日,贝尔纳多特抵达斯德哥尔摩,11月5日,他接受了议会的拜谒,并被卡尔十三世国王收为养子,改名“卡尔·约翰”(Karl Johan)。这位新王储很快就成为全瑞典最受欢迎并且最有权势的人。由于老弱的国王和议会的终结,大权,特别是外交事务,完全落入他的手中。很快,卡尔·约翰就证明他完全不是法国人的傀儡,而是法国的真正敌人。1813年,他使瑞典与英国和普鲁士——法国的敌人结为第六次反法同盟。这位瑞典王储给同盟带来了新的活力。他提出特拉成堡,建议同盟避开拿破仑,只攻击他的元帅们。卡尔·约翰作为同盟北路军团的总指挥,在8月击败向柏林进军的乌迪诺,9月在邓尼维茨击败内伊。但是在同盟取得莱比锡会战的决定性胜利后,他转而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削弱丹麦并保护挪威,12月在波恩哈夫击败丹麦军。1814年1月,战败的丹麦和瑞典签订《基尔条约》,把原属丹麦的挪威割让予瑞典。当时挪威总督不想和瑞典合并,5月17日制定宪法,自行宣告独独立。卡尔,约翰劝降无效后,7月26日挥兵入侵挪威,8月14日就迫使挪威签订《莫斯条约》,同意与瑞典成立联合王国。入侵挪威之战是瑞典至今最後一场战争。

1818年,瑞典及挪威国王卡尓十三世(二世)死後,卡尔.约翰继任为两国国王,是为卡尓十四世(三世)·约翰,从此开创了贝尔纳多特王朝。他继位时在瑞典宫廷从罗马天主教转信路德宗。虽然他不会说瑞典语和挪威语,但依然有效统治两国,因为当时的官僚都会说法语。卡尔十四世·约翰在位期间,为瑞典的建设操心尽力。促使历时22年的约塔运河竣工,直通波罗的海。

外交方面,卡尔十四世·约翰意识到瑞典连年征战,又失去芬兰,国力已经十分疲乏,故奉行中立政策,不再干预欧洲事物,瑞典从此享有和平。

他在1844年3月8日逝世,由儿子奥斯卡一世继位。克里斯蒂安尼亚(奥斯陆)王宫前的主要大道,斯德哥尔摩也有卡尔·约翰广场纪念他。

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于1901年开始颁发的奖项。诺贝尔改良了,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成功设立许多工厂生产,累积巨大财富。由于诺贝尔终生主张和平主义,因此他对于自己改良的作为破坏及战争的用途始终感到痛心。诺贝尔终生未娶,亦无子嗣,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5个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1969年,瑞典出资增设瑞典银行经济学奖,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尽管与前述5种奖项“合称诺贝尔奖”。

到斯德哥尔摩一定会去诺贝尔纪念馆

圣.乔治屠龙的故事在天主教中有不同版本的传说。这里是一个较为通俗的故事。在古利比亚的斯仑(Libya Silene)有一只邪恶的龙蛇,它毒还城市周围的乡村。 人们为了防止这毒龙蛇祸害城市, 开始每天给他提供两只羊。贪婪的龙蛇越要越多,供品变成人和羊,最后变成小孩和年轻人。人们只好靠抽签决定谁去送死。有一天,国王的女儿抽到了签。国王为了留住女儿,拿出自己所有金银财宝来找替身,结果无人愿意。无奈国王的女儿只好打扮成新娘,来到龙蛇出没的地方。

那天圣.乔治正好经过那里,(注:圣.乔治是宗教中的神)公主劝他赶快离开那里,但圣.乔治决定留下帮助公主。等龙蛇出现后,圣.乔治比划了个十字手势,跳上战马,用长矛(lance)发起攻击,不久龙蛇便受伤倒下,圣.乔治让公主接下束腰带(girdle),并缠绕在龙蛇的脖子上,龙蛇被彻底制服了。

圣.乔治和公主牵着龙蛇,回到了斯仑,面对那些被蛇龙吓坏的市民,圣.乔治对他们说:如果你们信俸上帝并接受洗礼,我将杀死这条恶龙。于是包括国王在内1万5000名斯仑市民便成了上帝的信徒。圣.乔治砍了龙蛇的头,尸体被砍成数段,用了4辆牛车,把龙蛇拉出了城外。国王在龙蛇死的地方建起了教堂敬仰纯洁的圣玛丽亚和法力无际的圣.乔治。

今天在许多天主教堂中,除了圣母玛丽亚外,往往还有不同形式的圣.乔治圣象,下面网上搜到几幅圣.乔治屠龙画像。

斯德哥尔摩天主教教堂(Stockholm Cathedral ), 也叫Storkyrkan。斯德哥尔摩大教堂首次见于文献记载是在1279年,1527年成为路德宗教堂。是瑞典砖砌哥特式建筑的重要例证。它毗邻斯德哥尔摩王宫.

在古镇Gamla Stan,还有一德国教堂。建于14世纪。不同时期扩建,1878年,塔楼曾经被烧毁重建。由于该教堂多为德国移民和商人捐款所建,早期为德国人所用,称为德国教堂。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Baroque),夏天全天对外开放,冬天仅周末开。中午和半晚钟楼每天奏乐两次,

斯德哥尔摩 有很多博物馆,由于时间太紧,很多博物馆根进去。博物馆都非常漂亮, 古香古色,仿教堂建筑,值得看看。

最后还是是用几张斯德哥尔摩的街景结束本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