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赛事报道

英超乌龙球的规则-乌龙球足球

乌龙球是怎样产生的?

英超乌龙球的规则-乌龙球足球

作为一种特殊的进球方式,乌龙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打进乌龙球的队员,心里一定非常难过、自责,另一方面,很多乌龙球的过程令人捧腹,也成了球迷谈论的另类经典。

乌龙球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性,这类进球也是足球搞笑集锦里的常客。很多乌龙球富有想象力与艺术性,精彩程度甚至超过一些常规进球。

1.最诡异乌龙球

2013年,全运会男足的一场比赛,由东道主辽宁队对阵新疆队。比赛进行到第62分钟,新疆队4名球员接连失误,将球打入自家球门。

这个乌龙球可谓是“史诗级”解围、“史诗级”倒钩和“史诗级”扑救的完美组合,可能连足球都不明白自己是怎么被人踢进大门里的……

2.最“无厘头”乌龙球

在资深球迷群体里,日本门将南雄太肯定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他赖以成名的方式并不是入选国家队,赢得亚洲杯,走上人生巅峰,而是……一个乌龙球。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南雄太竟鬼使神差地将球向后抛出,直接抛进了自家大门。

3.最无奈乌龙球

2002-2003赛季英超联赛第6轮,阿斯顿维拉0-3不敌伯明翰。

比赛第77分钟,阿斯顿维拉后卫梅尔贝里在后场将界外球掷给门将恩克尔曼,然而,恩克尔曼并没注意到球从边线飞来,慌乱之中就把球漏进了大门。当值主裁认为,恩克尔曼已经触球,此球算作乌龙球。

从梅尔贝里抛出球到足球滚入球网,恩克尔曼可能都没明白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他只是懊丧地抱着头,甚至忘记了和裁判进行申诉……

4.最从容乌龙球

2016-2017赛季荷甲联赛的一场焦点战,埃因霍温对阵费耶诺德。比赛末段,费耶诺德队员甩头攻门,埃因霍温门将佐特将球压在门线之上。

此时,球距离越过门线只差1厘米左右,旁边的三名队友赶忙向裁判示意:这球没过线,不能算进球。然而,佐特看上去胸有成竹,他顺势一个“猴子捞月”,把球捞到了自己怀里。

一个乌龙球就这样诞生了……

德比什么意思?只能用在足球?为什么叫乌龙球?帽子戏法名称由来?

一百多年前,在现代足球和篮球还没有成型的19世纪,是欧洲的第一运动。1870年,“德比”(derby)这个词在体育界诞生时,就是出现在比赛中。当时在英国最古老的舍瑞郡艾普森比赛中,德比十二世伯爵爱德华·斯塔利把“德比”引用于,那是指同为3岁、体重也相同的两匹之间的比赛,赛程为1.5英里。

130年后的21世纪,艾普森比赛仍在继续,但当人们再听到“德比”时已经是在足球场上了,而此时的“德比”也引申为足球地理上同城或邻居球队之间的对抗。英超有伦敦德比、曼彻斯特德比、伯明翰德比、利物浦德比等等;意甲有罗马德比、米兰德比、都灵德比;西甲有马德里德比、巴塞罗那德比;德甲的慕尼黑德比、鲁尔区德比;南美的德比也广泛存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演的德比只有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圣保罗德比更是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可以说,足球因为德比而美丽,而美丽的足球则带给我们无穷的快乐。□

德比是英国中部的一个城市,以举行英国的大会而著称。此项会是在1870年由德贝伯爵创立,每年六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在伦敦附近的EPSOM举行,是英国非常有名的大会之一。这天被命名为德比日,后来英国人把它引用到了两支同城球队之间的比赛,以形容比赛的激烈。这就是德比大战。

========

体育运动都可以用。

====

“乌龙球”是足球中一个很常见的说法,意思谁都知道。从语言的角度说,其来历大约是这样的:英语“own goal”(自进本方球门的球)与粤语的“乌龙”一词发音发音相近,而粤语“乌龙”有“搞错、乌里巴涂”等意思,大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记者便在报道中以“乌龙”来翻译“own goal”。

那么“乌龙”究竟何意?1998年世界杯的时候,“乌龙球”大盛,兴趣所至,我对乌龙有一考。最后吃惊地发现乌龙原来竟然是一条忠心耿耿的狗。晋陶潜《搜神记》有载:传说晋时会稽张然养狗名乌龙,有奴与张然之妻私通,欲杀张然,乌龙伤奴以救主。后人由此以乌龙为狗的代称。唐代白居易有诗:“乌龙卧不惊,青鸟飞相逐。”李商隐也有诗:“遥知小阁还斜照,羡杀乌龙卧锦茵。”皆属此意。

===========

帽子戏法"的来历

在现代足球中,一个球员在一场比赛中独中三元被称作Hat-trick,就是帽子戏法。这个说法源于19世纪70年代在英国广为流行的板球比赛。板球和美国的棒球相似,都要求投球手投掷的速度越快越好,对方击球越远越好。自有板球以来,凡进板球场观赛的球迷都严格遵守着一条规矩:一迈进球场大门便须脱帽,这意味着对球场上所有球员、裁判和观众的尊重。在这里,帽子就代表了尊重。一般说来,如果一名投球手连续投出3个好球而将对方3名球员淘汰出局,是件相当神奇的事。板球俱乐部碰到这样的情况,便授予那个投手一顶帽子,作为一种至上的荣誉象征。简言之,"帽子戏法"的本意就是板球手连续用3个球得分而获得一顶帽子鼓励,这个词19世纪70年代才出现在印刷品中的,后来就渐渐的被引入到了足球领域中,一直沿用到了现在。现在"帽子戏法"的应用范围已不限于体育领域,人们还用它来形容任何连续3次的成功。例如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三度竞选连获成功,这史无前例的成就,美国《时代周刊》当时称之为"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帽子戏法"。

“Hat-trick”意为:帽子戏法。特指在一场比赛中连进3球。这个词源于19世纪70年代在英国广为流行的板球比赛。在板球比赛中,如果一名投球手连续投出3个好球而将对方3名球员淘汰出局,他通常会得到一顶新帽子作为奖品,这就是“hat trick”的来历。

现在“hat trick”的应用范围已不限于体育领域,人们还用它来形容任何连续3次的成功。尤以足球比赛最为常见。

帽子戏法是英文Hat-trick的意译,起源于板球比赛。队员使用的球拍是一块木板,打的是红皮小球。自有板球以来,凡进板球场观赛的球迷都严格遵守着一条规矩:一迈进球场大门便须脱帽,这意味着对球场上所有球员、裁判和观众的尊重。在这里,帽子就代表了尊重。 一般说来,板球投手能用连续3个球得分,是件相当牛的事。早在19世纪,板球俱乐部碰到这样牛的事,便授予那个投手一顶帽子,作为一种至上的荣誉象征,而且观看比赛的观众也会脱下帽子向选手致意。这叫叫作”帽子戏法”,简言之,帽子戏法的本意就是板球手连续用3个球得分而获得一顶帽子鼓励的游戏啦!

由板球比赛到橄榄球比赛,足球比赛,以及其它一些比较类似的球类比赛,帽子戏法就这样用开啦!

现在,在体育竞赛场合,如果有独中三元的表现,就叫做“帽子戏法”。 帽子戏法,足球用语。专指在一场比赛中,一名队员踢进对方球门三个球。帽子戏法源于刘易斯.卡洛尔的童话《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书中说到一位制帽匠能够出神入化地用帽子变戏。后来,英国板球协会借用其意,给连续三次击中门柱或横木、使对方3人出局的每个投手奖帽子一顶,以显示其出神入化的投球技巧,这便是板球的“帽子戏法”。后来,“帽子戏法”被引用到足球比赛中,其具体含意就是“在一场比赛中,一名队员踢进对方球门三个球”。“帽子戏法”的说法,在我国流行较晚,大约始于中译本《贝利自传》的问世。在1958年“世界杯”巴西对法国的半决赛中,贝利一人连入三球,淘汰了法国队,《贝利自传》将此次辉煌辟为一章节,题目就叫“帽子戏法”。

足球史上著名的五大乌龙球是哪些

5.阿金费耶夫的黄油手(2014年世界杯,俄罗斯队对韩国队)

在经历了2010年的门将失误之后,卡佩罗不得不在四年之后又经历了一次这样的场景。韩国前锋李根镐的远距离打门比四年前的邓普西力量稍稍大些,但这都本应是阿金费耶夫轻松化解的一记射门。

然而这位时年28岁的门将十分滑稽地将球托过了头顶,将球让进了球网,给了韩国人领先的机会。几分钟之后,科尔扎科夫的扳平进球帮助这位门将弥补了过失。不过阿金费耶夫的世界杯梦魇却在俄罗斯队小组赛的最后一战中继续着,他在比赛中遭遇了绿色激光笔的袭击,视线受到影响的他在不久后就被阿尔及利亚队的任意球攻破了球门。

4.杰夫-阿古斯的乌龙球(2002年世界杯,美国队对葡萄牙队)

对于阿古斯来说,自己世界杯的记忆绝对称不上非常美好。1994年世界杯前,在听闻自己是最后一个被排除在美国队世界杯大名单的球员后,这位美国后卫把自己的球衣烧掉了。而当时间来到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时,终于跻身球队大名单的阿古斯却没有得到出场机会。最终,他在2002年世界杯上终于得以出战,但却打入了世界杯历史上最具观赏性的乌龙球之一。

对于阿古斯来说,还好他的这记“凌空大礼”没有对比赛的结果产生转折性的影响,美国队最终还是以3-2的战胜了对手。不过的糟糕运气却在延续着,在接下来对阵波兰队的比赛中,他因小腿受伤不得不一瘸一拐地被换下场,从而错失了美国队后来的两场淘汰赛比赛。

3.雅库布空门不进(2010年世界杯,尼日利亚队对韩国队)

雅库布是英超联赛历史上进球第二多的非洲球员,也是尼日利亚国家队历史上的第三射手,还曾打破过埃弗顿的转会费纪录。不过在谈到世界杯的时候,他绝对不会忘记自己在2010年世界杯上的这一次梦魇般的空门不进。

在对阵韩国队的比赛中,他当时正迫切地为非洲雄鹰寻觅扳平的机会。然而当机会出现时,站在门前三码处面对空门的他却离奇地将球打偏。几分钟后,雅库布找到了弥补错误的机会,他在点球点上将球打进。但尼日利亚队在那场比赛中最终未能打入制胜进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韩国队晋级淘汰赛。

2.伊基塔失败的球技炫耀(1990年世界杯,哥伦比亚队对喀麦隆队)

提到伊基塔,你一定会想到他在1995年那场对阵英格兰队的比赛中,面对一次毫无威胁的射门时曾以一记蝎子摆尾进行扑救。实际上,这位以胆大、无畏闻名的哥伦比亚球星是在5年前的1990年世界杯上第一次得到“疯子”的绰号。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的1/8决赛中,哥伦比亚队与喀麦隆队在常规时间战成了1-1平,进入到加时赛后,这位清道夫一般的门将失了智一般地尝试在接近中线的位置带球晃开状态正佳的米拉。

这位哥伦比亚门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时年38岁的喀麦隆英雄的注脚,米拉大叔在断球后狂奔至哥伦比亚队门前,并最终用进球送哥伦比亚人回家。

1.波尔的三张黄牌(2006年世界杯,克罗地亚队对澳大利亚队)

波尔曾经被诟病总是想让自己成为比赛的主角。不过,即便是最希望成名的裁判们也绝不会希望自己会像他在2006年世界杯上的失态那样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比赛中,波尔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给过西穆尼奇黄牌,因此当他后来因西穆尼奇铲倒对手而向球员出示第二张黄牌的时候并没有罚下他。不过在几分钟后,他就弥补了自己的错误。在终场哨声吹响后,他在不经意间又给了西穆尼奇第三张黄牌,送给了克罗地亚人迟来的逐客令。

后来,波尔将这个执法上的失误归因于西穆尼奇的口音。这位成长于堪培拉的克罗地亚后卫有着浓重的澳大利亚口音,这令波尔在与起交流时产生了认错了球员。他在第二次出示黄牌时记下的名字是澳大利亚队的3号克雷格-摩尔。在赛后意识到自己的执法失误后,波尔请求自己能够在小组赛结束后成为第一批离开世界杯的裁判。国际足联批准了他的申请,波尔也在不久后退出了在国际赛场的执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