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奥运资讯

冲击对亚特联-冲击vs亚特联分析

试论神话与文学的关系

冲击对亚特联-冲击vs亚特联分析

类文明的曙光——论神话与文学的关系

神话反映了人类童年的思维方式,展示了人类智力发展的起点,也是原始先民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证明。一方面神话表现了先民对现实世界的茫然;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消解迷惘的不懈努力。面对无限多样性的世界,面对无垠的天宇,浩瀚的海洋,广袤的土地,我们的祖先充满了好奇和崇敬。先民们以丰富的想象来解构世界,在他们的认识范围内对整个宇宙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回顾古老的神话,我们或许会觉得先人的幼稚,但我们切莫忘记:人类就是从这里逐渐走向成熟的,人类的各种精神活动——文学、宗教、艺术、哲学、历史等,都从这里起步,构成了人文学科异常壮丽的景象。倘若要了解人类的文明史、要了解人类思维的进化史,那么一定要认识神话。

当然,研究文学的起源也不得不先研究神话。

神话是人类蒙昧时代的童话,是人类文明最早一屡绮艳无比的曙光。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中,神话仿佛是我们的祖先与生俱来的禀赋。“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形态,各个不同地域国家,各种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倘若我们沿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上溯源头,就会发现他们又有着殊途同归的共性。尽管文化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最早起源于神话。” ①

神话是人类企图超越自身而又无法超越自身的困惑状态下的精神产品。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它是“人民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②

神话是原始社会生活作用于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的深处蕴藏着人类要求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这是神话产生的原动力。而这种心理愿望,之所以能转化为神话,乃是原始人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

文学作为神话的儿子,它的最早形态是产生于文字出现以前的诗歌。原始人伴随音乐舞蹈的歌唱,应该是最早的文学创作。这些歌唱内容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察,但联系当时的表演场合,大约这些歌唱与赞颂神灵和祭祀祖灵有关。创世神话和始祖神话也可以视为人类在蒙昧时代的一种创作,但他们比原始人伴随音乐的歌唱要晚得多。这类神话在许多民族中都一直口头流传于民间,可以说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文学形式。至今仍流传于一些民族的英雄史诗或者始祖史诗,便是这些民族最早的可考的文学。

在藏族流传着《弥猴繁衍人类》的故事,是藏民关于祖先诞生的神话,关于始祖的种种传说构成了藏族最初的文学。广泛流传于藏族地区的宏大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文学作品。他从口头流传而成为文人创作,正好表现了原始诗歌从口头吟唱到文人加工创作这样一个通常的发展过程。

在我国汉民族文化中《诗经》和楚辞是古典文学的源头。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年代最久远的《颂》和《大雅》多为祭祀祖先的颂歌,开后世郊祀乐章的先河。如《商颂·玄鸟》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记载了简狄含燕卵怀孕后生契的始祖神话,具有明显的图腾崇拜倾向。楚辞中最古老的歌谣《九歌》是一祖祭祀诸神的古老颂诗。多用男女对唱的形式而且多数作品都有神的恋爱故事,写神的情感悱恻,悲欢离合;而又比人间别有一番情调。所有的神既崇高又可爱,《九歌》中对神的赞美实际上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美的形象;一方面,这固然因为神在先民的心中本来就镶嵌着圣洁的光环,另一方面,这些形象的生动性不因为他们的神性而抹杀,相反因为这种神性而显得越发崇高。此外,《九歌》的文字十分优美,在表演形式方面是一套舞曲,是歌词、音乐、舞蹈的有机结合。王国维甚至将其视为古代歌剧的雏形,中国戏剧的早期源头。他在《宋元戏曲考》中说“… …至浴兰沐芳,华衣若英,衣服之丽也。缓节安歌,芋瑟浩倡,歌舞之盛也。… …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该后世戏曲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③ 同理,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代神话作品,也具有不朽的意义,《庄子》的散文、屈原的辞赋都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无疑是我国最具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并非因其深远的历史而稍减其魅力。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我们要加以分析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象征性,而且其产生的根源不在诗人的个体无意识,而在无意识的神话领域当中,这个神话领域中的原始意象,乃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④

古希腊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神话中保存最完整的神话,也是最系统,最富有人情味的。它不仅是希腊更是整个欧洲文学艺术的源泉。它一方面被人们认为是希腊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希腊的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从史诗、悲剧至建筑艺术,无不大量用神话为题材,从而使其成为希腊艺术的“土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希腊神话的意义和成就时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研究西方文学史最早可溯源至荷马史诗。当然文学发生的年代无疑要比荷马时代早得多。特洛伊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描写这场战争的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倘若这部被认为是盲诗人荷马创作的杰出诗歌是最早用文字记录这场战争的文学作品,那么,有关特洛伊英雄的故事,一定早在民间流传了许多年,荷马只是这一传说的最后定稿人。德国人谢尔曼,根据《伊利亚特》的记载,认为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这次战争,经过他不懈努力,终于发掘了特洛伊古城,进而证明:历史上确有过这样一次战争。

“… …现在神祗们已经动起手来,阿波射波赛冬,雅典娜力战阿瑞斯;阿尔特弥斯弯弓搭箭正瞄准赫拉;赫尔莫斯和勒托交锋;赫准斯托斯和斯卡曼德洛斯厮杀。” ⑤ 神祗们厮杀的场面甚是热闹,他们的成败实际上决定了战争的成败。《奥德赛》也是英雄的故事,其中人间英雄和神祗的关系至为重要,没有神的帮助,这些英雄寸步难行。

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宝库,反映了古希腊人的世界观和宗教观。最早的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即取材于神话传说。后来风行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希腊各城邦的悲剧多数都以神话和传说为主要题材。“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一生共创作悲剧90部,全部取材于神话和传说。被誉为“悲剧艺术中的荷马”的索福克勒斯的创作仍取材于希腊神话,但关于人间道德的探索,他比埃斯库洛斯要深刻。

如:埃斯库洛斯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就是取材于有关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的神话。“宙斯受到了欺骗,决定报复普罗米修斯,他拒绝向人类提供生活必需的最后一样东西——火,可是伊阿佩托斯的儿子非常机敏,马上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拿来一个又粗有长的茴香杆,扛着它走近趋来的太阳车,将茴香杆伸进去点燃,然后带着闪烁的火种回到了地上… …”。⑥ 在埃斯库罗斯笔下普罗米修斯因此被宙斯缚在高加索山上并遭到被老鹰啄食心脏的悲剧命运。

索夫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也是希腊悲剧中的著名作品,同样取材于神话。这个神话表现了人与神的关系,人永远处于从属的地位,无法违背命运之神的安排,即使竭力抗争也无济于事。俄狄浦斯是一个勇敢、正直、拥有很高的智慧的英雄,他杀父娶母的悲剧并非是他本人的过错造成,而是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是不可逆转的命运所决定的。俄狄浦斯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几千年来一直活跃于西方的戏剧领域。继索福克勒斯之后,许多文学家都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悲剧。使它成为了活跃于西方文学史上的不朽形象。

古希腊悲剧家们所创作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的悲剧,直接来源于神话的迹象表明,由于神话产生的基础可能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因此这些悲剧本身也可以成为西方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起源。奥瑞斯特斯、俄狄浦斯、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美狄亚还有各种富有人情味的神祗英雄都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构成。我们很难想象,倘若西方文学没有这些形象,那将会是什么样子?

然而,纵观文学史,神话的地位却处于逐渐衰落的态势。主要原因无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也愈益明晰了。先前感到困惑的事情,也逐渐弄清楚了。另外,随着文明的进步,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也在趋于复杂,社会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关注的视角有神转为了人。“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产生的土壤也就不复存在了,神话也就逐渐消歇了。” ⑦

求阿克琉斯人物分析

公元前500年左右出现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高耸的界碑.其中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无疑是这部巨著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之一.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性格的丰富性和鲜明性,《伊利亚特》中的主人公阿喀琉斯就是其中一个杰出典型.

一、“这是一个人”

关于阿喀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黑格尔[1]

在古希腊早期的神话里,神的形象塑造较为呆板单一,每个神往往就是单一情欲或理想的象征性符号.原始思维的单一性限制了当时的神话创造者们对人自身的关照和考察.而当我们走进阿喀琉斯的世界,会发现这就是一个“人”的世界.

据传,阿喀琉斯是人间国王配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所生的儿子.他拥有健美的肌体、无敌的武艺和忘我战斗的冒险性格.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者默默无闻而长寿,或者在战场上光荣的死亡.阿喀琉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在同特洛交战的战场,他攻城掠地,建立无数战功.在挚友被杀之后,他痛不欲生,复仇心切.冲天的愤怒使他变成嗜杀的魔鬼.他疯狂暴虐地特洛伊的百姓,凌辱赫克托耳的尸体,甚至与河神厮杀,这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勇善斗甚至残暴鲁莽的人物形象.

阿喀琉斯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狂,在战斗中奋不顾身乃至残暴鲁莽只是他性格的一个重要侧面.他的残暴是出于对朋友的挚爱,对友谊的珍视.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阿喀琉斯性格中温和善良的一面.这种温和善良的本性还表现在当阿波罗把瘟疫射给希腊人并危及很多人的生命时,阿喀琉斯首先站出来召集众人商量挽救同胞的对策;当赫克托儿的父亲跪在他的面前,痛哭地哀求赎回自己儿子的尸体时,他又同情得痛哭流涕.由此可见,他的性格中又有细腻善良的一面.

“如果说忘我战斗与温厚善良构成了阿喀琉斯性格中两个对立的侧面的话,支配这两个侧面的内核则是对于个人荣誉的理解和追求.”[2]阿喀琉斯不惧死亡走向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的荣誉.从他对阿伽门农的愤怒中,也可看出他看重的并不是财物和奴隶,而是个人的尊严和荣誉.

阿喀琉斯的身上体现出人的丰富复杂的个性特征,他的多侧面,并不是各种单一性格的简单的叠加,而是凝聚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他既率真又固执,既善良宽厚又残暴凶狠,既任性自大又尊敬他人,在一种情境之下,他性格的某一个侧面凸显出来,而在另外一种情境之下,性格中的另一个侧面凸显出来.英勇的战斗精神、温厚的情感态度和捍卫荣誉的敏感意识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完满的人.黑格尔都忍不住对这一经典形象进行热情洋溢的赞叹:“这是一个人”!

二、“民族精神的十足的代表”

长篇史诗的登场人物必须是民族精神的十足的代表;可是,主人公主要必须是通过自己的个性来表现出民族的全部充沛力量,它的实质精神的全部诗意.荷马笔下的阿喀琉斯便是这样的.

——别林斯基[3]

古希腊地处海洋,有着海洋性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他们崇尚征服和冒险,追求自由和力量.他们推崇智慧和勇气,重视享乐和情欲.他们不懂掩饰,不会虚伪,有的只是孩子般的天真和可爱.马克思对此曾给予准确而经典的表达——“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4]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反观人类最美丽的童年.

阿喀琉斯的性格就是这种典型的希腊式的性格.他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就,想睡觉就睡觉.这是一个毫无掩饰的人,它的肉体和灵魂都裸露在外.即使是残暴,都带有几分率真无邪.他自由奔放躁动不安,热爱冒险崇尚武力.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海洋性民族特有的精神内涵.

纵观整个希腊神话和史诗,我们会发现除少数神祈和传说外,故事中行为的动机都不是为了民族集体的利益,而是为了满足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或为权位、或为财物、或为爱情、或为复仇.他们的冒险,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健美、勇气、技艺和智慧,是为了获得权利、私欲、爱情和荣誉.在他们看来,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之中获得巨大而短促的快乐.这些都表现了热爱生活、肯定和追求人的现世价值的积极乐观的人本思想,显示了希腊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意识.

阿喀琉斯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充分的代表.史诗作者把自己民族的全部理想和热情融入到这个人物身上,他那热切的情感,忘我的斗志,尤其是明知等待自己的是死亡也不肯消极避世的人生价值观念,都是典型的希腊式的人生态度.在史诗作者的笔下,人生充满了苦难,生命总遇到局限,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走向悲观和绝望.“诗人在生活的艰辛中看到了生存的意义,在战争的残酷中看到了生命的价值.”[5]阅读阿喀琉斯,总会感到这是一个活要活的扬眉吐气,死要死的轰轰烈烈的悲剧英雄.神谕并没有使他选择卑微的活着,而是走向了绚烂的生命极限.虽然短暂,但却震撼人心,精彩纷呈.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寻,这是古希腊人的人生观,也是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三、“希腊精神的自我省察”

一切真正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不是民族自大狂,他们总能站在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巅峰上,超越民族的狭隘意识,在自己的作品中渗入对本民族的批评和自审.这种传统,应该说从古希腊的荷马时代就开始了.

——徐葆耕[6]

关于阿喀琉斯,有一个细节颇值得我们品味:海神之女忒提斯出于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倒提着阿喀琉斯的双足将其全身浸入冥河以使他的身体能够刀枪不入.但是不知是母亲的疏忽,还是命运使然?在交战之中,敌人的暗箭恰恰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而那是惟一没有浸泡过的……

隐喻是神话故事的重要特点,在这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古希腊人在自己的民族英雄身上留下了一个致命的弱点?无畏的战斗性格与致命的弱点相统一,这是否体现出古希腊人对自己民族英雄的辨证认识?神话创作者们给阿喀琉斯安排的悲剧命运中是否又有着对自己民族未来的隐忧……

这种推测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伊利亚特》开篇就唱到“女神啊,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致命的愤怒吧!它给阿凯亚人带来无穷痛苦,把许多英雄的魂灵抛向哈得斯,躯体留作狗和飞禽的猎物.”[7]整个一部《伊利亚特》就是围绕着“阿喀琉斯的愤怒”而展开的,即由于阿伽门农侵犯了阿喀琉斯的财产、女奴而伤害了他的个人尊严引发了阿喀琉斯的冲天愤怒.他因此拒绝出城,使希腊联军遭到重大伤亡.以民族集体的不必要牺牲来换取个人的尊严和荣誉,这种个人主义行为必然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如果说脚后跟是阿喀琉斯肉体上的致命之处,那么,他的这种把个人荣耀置于民族集体利益之上的意识就是他思想上的致命之处.他的悲剧性的命运安排,也表现出了希腊人对自己民族个人意识的深重忧虑.

“阿喀琉斯的愤怒“表现了西方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这种思想曾经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但是阿喀琉斯式的自由放纵、漫无矩度的个人行为也给西方社会带来了难以治愈的社会顽疾.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于阿喀琉斯这个经典的古希腊人物形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身上所体现的活泼与生动.作为古希腊民族性格和精神的载体,他呈现出广阔而深邃的社会内涵和哲学意义.正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在他一个人身上集中地而且生动地表现出多方面的人性和民族性.”[8]也正因如此,阿喀琉斯才成为一个永恒而经典的艺术形象.

阿喀琉斯--希腊正在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的特点;后来他再次进攻特洛伊城,不顾太阳神阿波罗的劝阻,还对阿波罗口出狂言,最终被帕里斯暗箭射死.由以上三例可以看出,阿喀琉斯是也是一个残忍、任性和执拗的人.

同时,从一些细节也不难发现,阿喀琉斯也是一个具有善良的同情心,且热爱生活的人.比如当普里阿摩斯向阿喀琉斯赎回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时,他答应了对方的请求,再比如当阿伽门农夸口自己的箭术得罪了女神阿耳忒弥斯,致使阿耳忒弥斯逼迫阿伽门农将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献祭给她,否则就不让希腊的舰队前进时,阿喀琉斯也冒着被众将的斥责,前来搭救伊菲革涅亚;特洛伊战争结束以后,在大海上漂流多年的伊塔刻国王奥德修斯来到阴间寻找底比斯城的预言家提瑞西阿斯的灵魂询问他自己将来的命运时,巧遇阿喀琉斯的灵魂,他告诉阿喀琉斯的灵魂阿喀琉斯生前像神祗一般受人尊重,死后也一定是个伟大的阴魂,过得幸福的时候,阿喀琉斯却对奥德修斯说:“我宁愿在人间当奴隶,也不愿意在阴间当君王.”表明了自己热爱人间的生活态度.由以上三例观之,阿喀琉斯是一个具有善良的同情心,且热爱生活的人.

总之,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当中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是鲜明多面的,他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氏族社会英雄人物的特征.

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纪》在特洛伊战争中着力描写的英雄之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一种文化的土壤下往往会诞生出一种特定的英雄形象,不同的英雄又各自的表现.为此,我将其与其他的一些其他国家时期的英雄的形象做了比较,发现他们之间有许多时代文化的差异,颇为有趣.

阿喀琉斯是天神帕琉斯之子,骁勇善战,在特洛伊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人作战勇猛以至所向披靡,然为人刚愎自用,自负任性,为了一时之辱即不顾大局撤出前线.在杀死赫克托耳之后拖尸以报充分表现出性格的残忍.可是人性的复杂性又使他还是具有恻隐之心,于是又应赫克托耳的老父哀求归还其子的尸体.于是,一个性情复杂而深刻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赫克托耳是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战争中的最大对手,双方均为一介匹夫,好勇斗狠.尤其是赫克托耳明知城不可守依然还要出城与之拼杀.除去他性格中的英雄主义成分之外,决定因素应该还是时代的背景.此时的战争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已经被看作是一种正常的行为,“甚至是分工”(恩格斯语).在这样的大环境得条件下,这种“战争光荣”的思想自然深入人心.事实也是如此,很多荣誉都依据战场上的表现而决定分配.从文章也不难看出作者对此的歌颂:“双方的将领都是最伟大,最最光荣的,阿喀琉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赫克托耳像刚升起的太阳……”由此,也无怪乎其出战的坚决了.当然不得不承认此时的客观实际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赫克托耳出战的必要性,因为武器和装备的简陋就使战争的胜败在相当的程度上为这些“匹夫”所掌握.

荷马史诗里的特洛伊是史实还是神话

特洛伊战争发生在迈锡尼文明时期。迈锡尼文明是世界早期较为发达的文明,兴盛于公元前15世纪~前12世纪,最鼎盛的时期在公元前13世纪左右。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王国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而跟小亚细亚西南沿海的国家发生冲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特洛伊战争。10年的特洛伊战争消耗了迈锡尼大量的元气,让这个一度辉煌的国家变得千疮百孔。一场战争拖垮了一个文明,这也是特洛伊战争备受关注的一个原因。

 特洛伊是公元前16世纪前后为古希腊人渡海所建,公元前13世纪~前12世纪时,颇为繁荣。特洛伊城遗址的发掘,始于19世纪中期,延续到本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深达30米的地层中发现了分属9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00年的特洛伊城遗迹,找到了公元400年罗马帝国时期的雅典娜神庙以及议事厅,市场和剧场的废墟等等。这些建筑虽已倒塌败落,但从残存的墙垣、石柱来看,气势相当雄伟。这里有公元前2600~公元前2300年的城堡,直径达120多米,城中有王宫及其他建筑。在一座王家宝库中,发现了许多金银珠宝及青铜器,陶器以红色和棕色为主。此外还出土有石器、骨器、陶纺轮等。特洛伊城是一座被烧毁的城市的遗址,它的石垣达5米,内有大量造型朴素,绘有几何图形的彩陶和其他生活用具。

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叙述的“特洛伊木马计”就发生在这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到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宫作客,受到了麦尼劳斯的盛情款待,但是,帕里斯却拐起了麦尼劳斯的妻子。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决定讨伐特洛伊,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攻战10年未能如愿。最后英雄奥德赛献计,让迈锡尼士兵烧毁营帐,登上战船离开,造成撤退回国的象,并故意在城下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把木马当作战胜品拖进城内,当晚正当特洛醋歌畅饮欢庆胜利的时候,藏在木马中的迈锡尼士兵悄悄溜出,打开城门,放进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希腊军队,结果一夜之间特洛伊化为废墟。荷马史诗叙述的这段事迹,成为西方国家文学艺术中传诵不绝的名篇。

距特洛伊城遗址不远,有一座博物馆,是土耳其目前唯一收藏特洛伊文物的博物馆。博物馆规模不大,陈列的文物寥寥无几,这是因为曾发掘出的大量珍贵文物,已被西方文物盗窃者窃走,其中包括普里阿莫斯国王的宝库和海伦的项链。尽管如此,特洛伊遗址仍然不失为迷人的去处。现在特洛伊已成为土耳其的游览胜地之一,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要将争议的前因后果说清楚,我们就需要对叙述这一战争的原始材料作一个充分的说明。目前可见最早对这场战争进行记述的文本,乃是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这两部史诗统称为《荷马史诗》,它们被依托到一位大概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盲诗人荷马的名下。现代的学者对《荷马史诗》进行文本分析,认为这两部史诗内部的不同部分在风格、语言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异,显示这两部史诗包含着不同时代的内容。还有学者指出,这两部史诗保留了口头表演的创作模式,显示史诗的内容在被书写成文本之前,曾经历过口头传唱的阶段。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两部史诗,告诉了我们特洛伊战争的开端以及结果。这一场战争的开端,是所谓的“金苹果”: 人间英雄佩琉斯与海中女神忒提斯的婚宴。由于婚事直接由天神宙斯撮合,当时邀请了一批神级较高的天神前来赴宴,但管辖纠纷的女神厄里斯未被邀请。这位未被邀请的女神心怀怨恨,于是就不请自来,在宴会上留下了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献给最美丽的女神”。当时在场的三位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女神维纳斯,都认为自己有资格享用金苹果。她们找宙斯进行裁决,宙斯却将这个难题推给当时正在牧羊的帕里斯王子。三位女神找到帕里斯王子,为了让帕里斯王子将苹果判给自己,她们各自提出了允诺:天后赫拉承诺得到金苹果后会让帕里斯当最强大国家的国王、雅典娜承诺让帕里斯成为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维纳斯则承诺让帕里斯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结果帕里斯将金苹果判给了维纳斯,于是他得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身为斯巴达王妻子的海伦,并将这个女人带回特洛伊。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挑起了长达10余年的特洛伊战争。希腊人围攻特洛伊10年而未攻下,后来奥德修斯献木马计,特洛才被打败。

我们对《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两部史诗的认知,一般有两个误区。

第一是以为《伊利亚特》是对整个特洛伊战争过程的叙述。事实上,《伊利亚特》说的只是是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与英雄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前的一场争端。这一场争端,使阿喀琉斯曾一度退出战场,从而造成了希腊人在战场上的巨大损失。后来阿喀琉斯因为战友之死而重新参战,并杀死特洛伊的第一勇士——赫克托耳。整部《伊利亚特》,就以赫克托耳的葬礼为结束。

第二个误区,就是一位木马屠城这一幕出自于《伊利亚特》,但其实这一幕出自于《奥德赛》。《奥德赛》以另一外希腊英雄奥德修斯作为主角,重点讲述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胜利后返回家乡的故事。在返航的旅途上,他无意中得罪了海神波塞冬,从而使其航程一波三折,惊险不断。需要注意的是,后来广为传播的“特洛伊木马屠城”的故事,出自于《奥德赛》而非《伊利亚特》。这个故事以奥德修斯回忆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从而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永恒的经典。

《荷马史诗》在希腊古典时代的地位,无异于后来《圣经》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在古典时代的那数百年间,两部史诗是希腊教育的基础。由此催生出一个专门吟诵、讲解《荷马史诗》的行当,而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往往穿梭于不同的城邦之间。柏拉图曾经不无讽刺地说,精通荷马似乎就精通了一切。当时的雅典城邦还为了《荷马史诗》制订了一条法令,规定在每四年举办一次的泛雅典娜节日上,要举行诗歌朗诵,而所朗诵的诗歌只能出于《荷马史诗》。不过,当时的《荷马史诗》版本显然尚未统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引用的史诗内容往往就有所出入了

年代争议

两部史诗,虽然都与特洛伊战争有关,但其关注的焦点都不在于这场的战争的本身。对于那些吟唱、记录史诗的人来说,他们的任务不是纪实,而是要借助这些故事,抒发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看法。因此,很多有关特洛伊战争的信息被忽略了。被忽略信息中,最关键的一样是:特洛伊战争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最早尝试确定特洛伊战争发生年份的是被誉为西方“历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希罗多德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受《荷马史诗》影响颇深。他用荷马的方言——伊奥尼亚方言来撰写他那部流传后世的著作《历史》,整部著作都带有明显的荷马风格。有学者甚至认为,他是“荷马家族”的最后一人。希罗多德以斯巴达国王的传承谱系作为依据,将特洛伊城陷落的年份推定在距离他800年前的时代,换成如今的公元纪年,那就大概是公元前1250年。

希罗多德以后,有很多学者以不同的资料作为依据,来推定特洛伊战争所发生的年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晚期的埃拉托斯特奈斯的推定。埃拉托斯特奈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王室教师,又掌管着当时最大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他撰写的《编年史》,顾名思义,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当时希腊各城邦,各自有一套独特的纪年方法,有的以城邦国王的谱系来纪年,有的以执政官年表来进行纪年,也有以奥林匹克来纪年。埃拉托斯特奈斯在综合各城邦纪年方法的基础上,重新设立了一套纪年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各城邦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大事进行重新的排序与整理。而《编年史》开头记录的第一件史事,正是特洛伊战争。按照埃拉托斯特奈斯的推算,特洛伊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193年至前1184年。

希罗多德与埃拉托斯特奈斯,一个生活在城邦制度全盛时期的希腊古典时代,一个生活在希腊文化在欧亚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希腊化时代。深受《荷马史诗》熏陶的他们,对特洛伊战争发生时间的推定有差异,但他们都将特洛伊战争视为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我们并未发现当时有人怀疑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这与《荷马史诗》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有密切关系。埃拉托斯特奈斯任职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在当时正是研究《荷马史诗》的中心所在。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荷马史诗》的文本结构,正是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亚历山大里亚形成的。

在《荷马史诗》广泛传播的同时,罗马人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到了公元前146年,罗马人镇压了希腊人的起义,将希腊纳入到了自己的统治之下。政治上的统一,未能弥合文化上差异。在罗马统治的区域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两大文化区域——一个是说拉丁语的西部地区,而另一个则是说希腊语的东部地区。这也成了后来罗马帝国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西部地区,从公元3世纪开始,基督教的崛起、外族人的入侵,使这一区域本来拥有的很多传统文化走向消亡。《荷马史诗》的传播在西欧地区就此中断。而在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东部地区,有关荷马的研究未被中断,但也被局限在一定的社会阶层内。到了14、15世纪,拜占庭帝国面临着土耳其人的严峻威胁。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拜占庭人纷纷逃到西欧避难。很多古希腊罗马著作的抄本也随之西传,构成了西欧文艺复兴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荷马史诗》的拉丁文译本也在这个时候陆续出现。据说,有“人文主义之父”之称的彼特拉克,虽然不懂古希腊语,但却喜欢将原文的《荷马史诗》带在身边;《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要求一位前往意大利做客的拜占庭人于1360年将《荷马史诗》翻译成拉丁文。到了1448年,有佛罗伦萨的出版商出版了《荷马史诗》的抄本,而这也成了《荷马史诗》最早的印刷本。

不同派别视野下解读的《荷马史诗》

当《荷马史诗》被西欧人重新发现之时,它已经不再具有在古典时代及希腊化时代曾经拥有的神圣权威了。其故事情节的不合情理,以及与新时代审美标准之间的冲突,让《荷马史诗》遭到了包括伏尔泰在内一大批文化名人的猛烈抨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史学界也参与到了对《荷马史诗》的争论之中。一场主宰了17、18世纪西方史学的“古今之争”由此展开。而也正是在这场争论之中,特洛伊战争由“史实”变成了“神话”。围绕着《荷马史诗》,欧洲的知识分子分裂成“崇古”与“崇今”两大派别。前者认为,荷马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者;而后者则认为,荷马只不过是古人虚构人物,《伊利亚特》只是诸多古代故事篇章的拼凑。从根源上来说,这场论战的本质是近代新科学知识与古典知识的对立,人们需要凭借新的政治经验建立新的政治知识。而这种新知识的建构,却以对《荷马史诗》的批判作为形式。

历史学家维柯对《荷马史诗》的批判极具代表性。维柯撰写《新科学》一书,该书第三卷的核心,正是所谓的“发现真正的荷马”。他认为,荷马的真相一直掩藏在古典哲人的哲学谎言之中,而他则要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等科学的探查,澄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塑造出来的荷马象,展示一个被这些哲人遮蔽了的真实世界。他的结论是,被奉为希腊城邦最伟大的教育者荷马,在历史上并不真实存在。荷马只是希腊人民心目中理想英雄人物的载体。他还明确指出,特洛伊战争的经过并不真实,这场希腊联军打了十年的战争在历史上未曾发生过。

如果大家看过《寻找特洛伊》这一部**的话,相信大家会对其中一幕印象深刻:考古爱好者海因里希·施里曼在大学的讲堂上,与一众学者在激烈辩论。辩论的焦点在于特洛伊城是否存在。海因里希坚信特洛伊的存在,而一众学者则嘲讽他,认为他仅仅凭借《荷马史诗》而断定特洛伊的存在,是一种疯狂的行为。**的这一幕,再现了17世纪以来人们对《荷马史诗》的种种质疑。**中一众学者对海因里希研究思路的偏见,必须还原到“古今之争”的历史场景中,才能被我们真正理解。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海因里希·施里曼坚持寻找特洛伊这一举动背后遭遇的阻力。而海因里希打破重重障碍,通过自己的考古发掘,打破了自维柯以来西方史学界所形成的种种思维局限,最终将有关特洛伊的争论引向一个新的天地。

特洛伊在考古上的重现与争论

海因里希·施里曼于于1822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牧师家庭。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他从父亲那里了解到《伊利亚特》的故事。从此,只在史诗中出现的特洛伊城,成了海因里希心目中不断追求的梦想。为了发掘传说中的特洛伊,他做了两项准备:一是通过经商,获得了充足的财力;二是学习了多达18种外语。1868年,他终于来到了土耳其,开始了他寻找特洛伊的工作。用他的话来说,他“以荷马作为向导”,来对特洛伊所在的区域进行定位。最终,他确定史诗中所说的特洛伊所在“斯卡曼德所斯平原”,就是今天达达尼尔海峡附近。

后来的事实证明,施里曼能定位到这个考古地点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这位从来未经过专业考古学训练的人,在西萨尔立克挖掘出了属于不同时代文化遗层。每一层代表着一个城市,各层之间有厚厚的泥土相隔。其中有几层,显然有被火烧过的痕迹。但施里曼对这些根本毫不理会,他一心只想寻找到荷马所说的特洛伊城,而他又认定,特洛伊城必定是在最靠下面的地层当中。于是,位于最上面几层的文化遗层,被他毫不留情地摧毁了。

到了1873年,之神终于向施里曼展示出她的真容了。受施里曼聘用的民工们挖出了一条5米多宽的石铺路面。他断定,在这一路面的尽头必然会有大型建筑的遗址。于是他加派人手进行挖掘。到了是年5月,一座大型建筑物的遗址出现在施里曼的面前。兴奋的施里曼认为,这座建筑物就是《荷马史诗》中提及的普里阿摩斯的王宫。到了6月,他在这座建筑物的一堵围墙下,挖掘出了大量的金银器皿和青铜制品。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两顶金冠。狂喜之余,施里曼将这些宝藏运回德国,并随后向世人宣布,他成功找得了“普里阿摩斯的宝藏”了。

施里曼让他的妻子带着他考古挖得的金器拍照,并将这张照片发到当时的报纸上,以此形式向世界宣告“他找到了传说中的特洛伊”了。

在施里曼看来,他挖到的遗址,以及他向公众展示的那些出土的金银珠宝,已经足以说明,史诗中的特洛伊是真实存在的。的确,他的发现也为他本人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对那些坚称特洛伊城是不存在的学者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冲击。但是,命运跟心心念念想要找到特洛伊的施里曼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在施里曼之后,德国考古学家威廉·德普费尔德主持了对西萨尔立克的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在对该地考古遗址的地层分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后,他在1902年出版了《特洛伊与伊里翁》一书,指出该考古遗址在历史上存在着9个连续的居民点。这些居民点一层叠着一层,最终形成了9个对应的文化遗层。

九个地层之中,前五个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当为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2000年之间,属于青铜时代早期与中期。其中,施里曼找到金银珠宝的那一层,属于第三层,相当于公元前2250年至2100年左右。比之希罗多德与埃拉托斯特奈斯所界定的特洛伊战争的年代,大约早了1000年。

后来的学者基本接受了德普费尔德的年代分层之说。他们重点关注的是第6层与第7层,因为这两层反映的年代与《荷马史诗》所描述的时代大致相当。

第6、7层的在某些细节上,与《荷马史诗》的描述吻合。但是,这两层出土的考古遗迹相当缺乏,根本不足以与史诗中所描绘的那些宏伟的建筑相提并论。而且有考古证据显示,第6层是毁于地震而不是毁于战争的,也就是说第6层的城址应该不是史诗中的特洛伊。至于第7层,发现了大量的火灾残迹、骨骼以及大量的投石器弹丸,显示第7层应该是毁于战争的。但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就是史诗中的特洛伊城。甚至还有人认为,第5层的特洛伊城墙有4米厚,有几段城墙超过9米高,但是西段城墙做得比较差,这与《荷马史诗》中说的特洛伊城的西段城墙建造得比较差的描述相吻合。因此也有人认为,第5层的城址才是史诗中所说的特洛伊。

所有的这些,最终都只是猜测。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被希腊人利用来攻破特洛伊的木马是否存在?没有任何考古证据可以提供佐证。这9层遗址究竟哪一层属于史诗中的特洛伊?可能都无关系。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海因里希以及后来考古学家命名为“特洛伊”的这个地方,在古希腊时代是希腊人通向黑海地区的关键枢纽。古希腊人为了得到这个枢纽,多次向此地发动攻击,并最终控制了这个地方。

第八期遗址整体呈现战争和火焚创伤,故可以认为特洛伊战争曾经真实发生过。不过过程并不如荷马史诗所言是复仇战争,倒更有可能是希腊为了争夺特洛伊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贸易权益。

依照考古挖掘,特洛伊第八期遗址的年份接近于荷马史诗的描述年份,发掘出的陶片式样也证明这一时期的特洛伊城文化近于古希腊。此外以现古和历史研究的成果而论,特洛伊战争是真实存在,从而联合赫梯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