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vs伊朗历史交锋-伊拉克vs伊朗历史交锋战绩
伊朗和伊拉克为什么发生战争
伊朗-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纠纷(伊斯兰教分什叶派和逊尼派),二是领土纠纷,三是由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引起的,其中还夹杂着双方***个人的决策
1980年9月16日,萨达姆与幕僚们针对伊朗与伊拉克的边境问题举行了一次高层会议。会议上,他们决定一周后将向伊朗全面开战。
而就在此前一周,为试探伊朗的反应,萨达姆的军队占领了伊朗边境的两个小村庄。伊朗当局的沉默态度使萨达姆大吃一惊,也更坚定了其出兵伊朗的决心。因为,伊朗的“无反应”正是霍梅尼虚弱的表现。萨达姆相信,霍梅尼政权对前国王军队的“大清洗”正严重侵蚀伊朗军队的战斗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丧失对伊朗军队的动员能力。只要在这“腐朽的门上”踹上一脚,伊朗必将崩溃,这正是复兴阿拉伯的良机。
对萨达姆而言,抛开宗派政治,阿拉伯民族主义才是真正的核心意识。他坚信,拥有悠久历史的伊拉克必将诞生一个历史性的***,而这个人就是他本人——萨达姆?侯赛因?阿卜杜勒-迈吉德?提克里蒂。他最崇拜的英雄,古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正在向他抛出“橄榄枝”。凭此一战,他将树立起后纳赛尔时代的阿拉伯英雄形象,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
只要现在去做,就会有收获。反之,如果不去做,必定遗祸无穷,甚至直接威胁他的政权。
01
回首两伊战争,人们常常会将目光聚焦于阿拉伯河的领土问题。在占领了伊朗南部胡齐斯坦省西部地区的一周后,萨达姆的军队便宣布停战,要求谈判,也使得世人普遍认为,伊拉克对伊朗仅是存有领土野心。这场战争无非是想恢复1639年奥斯曼帝国与波斯帝国的边界协议。
然而,历史的吊诡就在于现代国家的边疆并不由当代的民族国家自身所决定,而是老牌西方列强野蛮分割的产物。民族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其外在表现就是土地的整合,即所谓领土之上的主权。主权之于领土,使土地的意义倍增,致使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无比珍视自己的领土,寸土必争。也正因为争夺“寸土”,亦凝聚了共同体的共识。
可是,对旧时领土的渴求与现实政治中的矛盾又决定了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放弃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土地。上世纪80年代,在地球的另一端,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的另一场战争向世人展示了殖民者(英国)与殖民者的后裔(阿根廷)的殊死对决。无独有偶,历次的中东战争亦是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现实政治与旧时传统边疆的矛盾。两伊之间在阿拉伯河问题上的矛盾亦是如此。
伊拉克与伊朗同样要面对西方殖民统治所留下的遗毒,尽管表面上看似曾被和平解决过。
在两伊战争爆发的5年前,也就是1975年,萨达姆被时任伊拉克总统贝克尔派去处理两伊之间关于阿拉伯河的领土问题。最终,伊拉克以伊朗放弃对伊拉克北部地区库尔德武装的资助为条件,放弃了对阿拉伯河的主权要求,并同意以阿拉伯河中间线为界,签署了《阿尔及尔协定》。这无疑是在事实上承认了伊朗巴列维王朝在中东的权势,亦“认可”了伊朗对伊拉克的优势地位。伊朗在这次谈判中获得了胜利,迫使伊拉克承认了1937年的边界条约,并成功获取了1847年英俄势力划分的实质成果。
当然,在民族国家的理念之下,任何外界压力都不可能迫使一个国家放弃自己的领土主权,以至于《阿尔及尔协定》的签署被萨达姆视为羞辱。在他看来,这只是眼下的苟且求全,并认为这份《协定》是“不平等条约”,只要一有机会,它日必将奉还。
02
就在两伊战争开战前五天,萨达姆撕毁了《阿尔及尔协定》,战争迫在眉睫。然而,《阿尔及尔协定》所代表的领土主权问题事实上也仅仅是个引子,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背后的实质。
1975年,伊拉克之所以妥协,是为了换取国内政权的稳定,使伊朗放弃支持北部库尔德人与南部什叶派教士,进而维持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统治。
可惜世事不由人。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霍梅尼重返伊朗,而当初(1978年)将霍梅尼驱逐出境的正是萨达姆本人。可想而知霍梅尼对萨达姆的憎恨,以及萨达姆对霍梅尼的疑惧。
自1964年被巴列维驱逐出境后,霍梅尼先侨居土耳其,后于1968年10月前往伊拉克南部城市——什叶派的圣城纳杰夫,直至1978年被萨达姆驱逐出境,旅居法国。1979年重返故土时,他的声望达到顶峰,其政治理想亦将实现。
巴列维国王的失败是土地改革的失败,与历史上所有土改失败的国家一样,混乱不可避免。虽然驱逐了巴列维,迎回了霍梅尼,但是伊朗国内的政治斗争之火却难以平息。霍梅尼深知“内政之难,祸水外引”的道理。
在霍梅尼掌权之后,恢复了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分裂势力的支持,同时又在伊拉克南部的什叶派聚集区“输出革命”,号召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统治。这对萨达姆来说是致命的。
萨达姆最害怕的就是什叶派的。伊拉克60%的人口是什叶派,20%是库尔德人,余下的20%才是萨达姆的基本盘。而伊拉克本身的部族政治传统,又将这20%的范围缩得更小。在萨达姆看来,只有老家提克里克带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己人,而这部分人不足全国人口的5%。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原本就令萨达姆头疼不已,霍梅尼又去煽动伊拉克国内的穆斯林,这是要革自己的命,萨达姆绝不容忍。阿拉伯河什么的,仅仅是拿来放到台面上说的谈判筹码罢了,其真正要巩固的是台面下的“垫脚石”。
03
自1979年3月至1980年9月,伊朗和伊拉克在边境线上的冲突不断。伊朗宣称遭受了伊拉克部队434次攻击,而伊拉克亦称自己受到了来自伊朗方面的544次打击。时至今日,谁对谁错已然不那么重要,小规模的边境争端最终演变为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事实上,早在1980年6月,萨达姆就决心要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伊拉克空军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作战方案,可以随时空袭伊朗边境部队。也正是在6月,伊拉克海陆空三军将领齐聚巴格达。然而,萨达姆手下的将领却告诫萨达姆不要轻举妄动,伊拉克的部队仍未做好对伊朗作战的准备,部队的训练与装备的到位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
1981年,萨达姆和伊拉克军队***视察两伊战争前线的伊拉克防空设施。
而此时的伊朗也没有做好准备。伊朗情报机构1980年的报告中这样记载着,“伊朗当前没有能力去进攻伊拉克,亦没有能力抵御伊拉克的大规模入侵。”尽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的大规模军事集结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争。
霍梅尼相当乐观。伊斯兰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并给了他继续“革命”的勇气。最为重要的是,伊朗军队经过巴列维国王全盘美式的训练,仅从数字上也看是海湾地区最强的军事力量。萨达姆之流不值一惧。对于萨达姆方面,两伊战争其实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伊朗先动手炮击了两伊边境中部地区的村庄。
然而,历史终将铭记1980年9月22日这一天。因为这一天,萨达姆军队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发动了对伊朗全方位的军事行动。
许多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将两伊战争归咎于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输出革命的愿望,或是萨达姆的个人野心,亦或是中东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东地缘政治的必然。
细究极恐,这场展现在世人面前长达八年的战争,实是在为西方的殖民历史善后。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遗毒,至今仍在中东发酵。
伊拉克打过几次战争?
一共6次: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
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
这三次都是阿拉伯国家vs以色列,都是以色列win
1980-1988年,两伊战-争,伊拉克vs伊朗,平手,draw
1991年,海湾战-争,多国联军vw伊拉克,多国win
2003年,伊拉克战争,北约vs伊拉克,北约win
可见伊拉克就没打过胜仗,阿拉伯人打现代战争还是不行,差远了。
两伊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两伊战争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入侵伊朗开始,至1990年伊拉克因侵略科威特面临严重的海湾危机,于8月15日宣布从伊朗撤军,历时10年,给两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1980年9月22日午夜,伊拉克突然出动大批飞机空袭伊朗,随后以5个师又2个旅近7万人和1200辆坦克的地面部队,分北、中、南3路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约690公里的边界上,先北后南向伊朗境内推进,占领席林堡、梅赫兰、富凯和博斯坦等10个城镇;10月24日又夺取霍拉姆沙赫尔西区,包围苏桑盖尔德、阿巴丹,控制近2万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伊朗仓促应战,驻边境地区的4个师退守重要城市,并急调增援部队阻滞对方进攻,同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与石油设施。
11月,伊拉克因阿巴丹等城镇久攻不克,进攻势头锐减;伊朗乘机开始局部反攻。1981年9月27日,伊朗转入全面反攻,先后组织阿巴丹、博斯坦、胡齐斯坦和“圣城”等战役,逐步收复失地,取得战场主动权。1982年6月,伊拉克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从伊朗撤军。
为推翻或动摇萨达姆政权,伊朗出动10万兵力发起“斋月”战役,首次进入伊拉克境内作战,占领巴士拉地区约100平方公里土地。至1984年2月,又先后发动“穆斯林·本·阿格勒”、“回历一月”、“曙光”和“曙光”1~6号等9次战役,占领伊拉克北部和南部共约300多平方公里领土。2月22日,伊朗发起“海巴尔”战役,攻占伊拉克南部盛产石油的马季农岛及其周围地区共约10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消极防御,被动挨打,多次要求停战,均遭拒绝。
1988年3月,伊朗又先后发动“巴德尔”、“曙光”8~9号、“圣城”1~9号和“佐法尔”1~6号等50多次战役。在1986年2月的“曙光”8号战役中,攻占伊拉克南部主要出海口法奥地区;在1988年1月的“圣城”2号战役中,夺取伊拉克北部约110平方公里土地;在1988年3月的“曙光”10号战役中,占领伊拉克北部重镇哈莱卜杰,夺地1000多平方公里。其他战役则多数受挫,占地得而复失。
伊拉克守中有攻,先后在中线和南线多次组织进攻战役,并利用伊朗武装配合作战。为改变战场态势,阻止伊朗进攻并削弱其战争潜力,伊拉克除在地面战斗中使用化学武器外,还先后于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率先进行“袭船战”和“袭城战”,攻击对方石油输出终端和军事、经济目标。伊朗针锋相对予以还击,在空军力量不足情况下率先使用地地弹道导弹,引起双方“导弹战”。
由于伊朗使用导弹袭击科威特并威胁海湾其他国家的石油输出,美、苏、英、法等国自1987年7月起先后出动80多艘军舰在海湾为油轮护航。美海军曾多次同伊朗发生冲突,战火由两伊边境蔓延到海湾地区。
1988年上半年,伊朗经济危机加剧,国际压力增大,战场形势恶化。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继续对伊朗纵深目标实施导弹袭击。
伊朗和伊拉克的历史有何关联,何时分裂?
历史上,两国间一直存在着、教派冲突、领土纠纷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争端。1980年9月,两伊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共造成100多万人死亡,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1987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伊拉克和伊朗先后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8月20日,长达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两国仍然处于敌对状态。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拉克于当年8月17日正式宣布从伊朗领土撤军,10月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尽管此后两国为改善关系作出积极努力,但双方在一些领域的分歧依然存在。
2000年以后,伊朗和伊拉克关系明显改善,特别是“9·11”事件后,因被美国列入“邪恶轴心”国名单,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强烈反对美国的武力行动以及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呼吁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和未来政府组建上发挥主导作用。伊拉克战争后,伊朗积极支持伊拉克重建,向对方提供援助,并加强与其的经济合作。两伊政治经济关系逐渐升温。
2005年,两伊关系发展步伐加快。当年5月,伊拉克过渡政府成立。亲伊朗的什叶派达瓦党***贾法里执掌政府。为表示对贾法里政府的支持,伊朗外长哈拉齐5月中旬访问伊拉克,成为萨达姆政权垮台后访问伊拉克的伊朗最高级别官员。7月,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理贾法里访问伊朗。11月,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访问伊朗,成为近40年来首位访问伊朗的伊拉克国家元首。
2006年以后,两伊关系持续升温。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于2006年9月和2007年8月先后两度访问伊朗。2006年11月,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时隔一年之后再度访问伊朗,寻求扩大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两国高层互访进一步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
历史上,两国间一直存在着、教派冲突、领土纠纷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争端。最主要原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